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凑句,辞贫也。

  口语,才薄也。

  词汇空泛,才薄如纸,偏偏要写律诗,怎么可能做到以假乱真?

  律诗,哪是那么容易写的,且不说现代,三百年清朝,律诗写得漂亮的也就三五人而已,连红楼梦作者曹公子都不在其中,至于曾文正公的律诗读起来乏味的像社论,论水平远不如他帐下的几个幕僚下属。

  律诗难就难在第三联,即颈联,因为这一联必须要紧凑,必须要向前递一步或转一下。五律还好一些,毕竟看上去少了四个字,省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只要少用一些助词,副词,介词基本上也就马马虎虎,只能骗得了自己,但绝对骗不过外人,除非对方不识字,或是有求于你。

  七律就逆天了。所以古人发明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第二联只写景色进行铺垫,第三联开始抒情或议论,也就是说,只要在第三联换一种方式就达到了。

  抒情好难的!

  大凡我们能想出来的情感,都被古人翻来覆去写了十万多遍。你不能说精忠报国,不能说女人如花,不能说杨柳离别,杜鹃啼血,鹧鸪不归,逼到最后也想不出别的词儿,只能白描,仿佛看到一个美女,直接跑过去说,我们结婚吧!

  恶俗!

  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三联用典故记事,生生地把本意升级为一个谜语,看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以,也因此显得分外含蓄幽远,所谓的意境就在这种半懂不懂的句子中被迫产生了。

  然而,真正的问题来了。

  用典?其前提是熟读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如果是五律还好一些,用什么瑞脑沉香,鲛绡锦字,鸿雁玉琴都可以加分,到了七律这些法子都不灵了。因为要七个字呢。第二联如果白描,那么第三联必须曲折,第二联如果有出处,第三联的典故必须精致无双。

  连大学里的古汉语教授都没有这个水平。指着一帮老干部和只学过一百多篇文言文的诸如你我的网民弄出来?

  充其量只会做几个家常菜而已,非得说自己的菜能入选满汉全席,谁信啊?仅从美感而论,现代人写的律诗连《随园诗话》那种低俗读物都进不去,何况其它?

  刚打个草稿就迫不急待地发表出来,自以为是谁?李太白?苏东坡?三千年里上万诗人,出口成章的就这么两个人。其他人哪一个不是苦吟数月才得一两句。

  偶上头条问答丫,律诗何故散成沙。

  云开睢水邹枚赋,魂断乌衣王谢家。

  彩笔淹留杯底字,文昌缭乱梦中花。

  归来南郭应无恨,十万竽声也不差。

  这是写这个问答临时拼凑的一个七律样式的押韵句子,懂的人能看出来,每一句都在骂人,骂那些瞎写律诗的人。

  但以我这个破烂水平,连入门都没达到,何况他们。

  首先有一点要纠正一下,诗从歌来,歌从劳动中来。诗歌的本义是劳动者的号子,诗歌的源头就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口语。

  为什么有人非常鄙视诗格律诗里的口语?那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古诗当作文人的专属,写出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的格律诗玷污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以为古诗的口语化是粗鄙的,是没有美感的。实际上,但凡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那么多的遣词用句都是非常简洁,表达情绪也很朴素。反而是那些写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的作品大都数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口语?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算不算口语?

  燕山雪花大如席算不算口语?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算不算口语?

  也许有些人认为前两句不算口语?因为老百姓不会用采、约、柳梢这样的词语。其实,只能说明汉语在历史上是不断演化的,古语中使用的口语有些在今天被当作书面词而已,放在古代说不定人家就是这样表达的。

  一些地方语言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语,例如客家话现在还使用“食”字表达吃的动作,粤语用“讲”表达说话的说字,着字表示穿衣,企字表示站立,还有睬、落等等用法等同于文言文用法。这些字词在现在一般当作是书面语言,在古语中就是口语。

  残夜:六

  已是中年莫逞强,北风入夜总归凉。

  辛酸不可逢人讲,乱绪横陈仄影长。

  口语入古诗(格律诗)没有错,错的是有些写作的人功底不够,滥用口语让人读来没有美感。网络上,有很多人将那些字面上毫无营养,形式上乱喊口号,内容上东拼西凑的假古诗称为老干体、打油诗。(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与口语入古诗没有关系。)

  感怀:二

  故乡远隔三千里,牵引离愁几万重。

  窗外何时天际白?墙头哪日海棠红?

  梦从荷叶池边起,会向瑶台月下逢。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这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镜里已非乌发客,梦中还是少年心。这也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谁言四海无知己,我信青山不负人。这更是我喜欢的口语形式。

  凑句与口语化的情况确实经常看到。

  原因呢!过分地强调格律诗其中的一个原因,为了格律而格律就爱容失去了诗人的写诗的初衷,因为格律而强行改造天然而成的诗句,这就是格律诗的悲哀。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文功底不够,如果古文功底深厚的话,即使是使用口语也可以让口语无间地融合进诗词,随意的一句思想都可凝练成诗句,这样才是古文达到诗的要求。

  【原创】

  纠正一下。诗,不管何种体载的诗,口语化不是病!是拼凑那些空洞无物,缺乏内涵的口语才是病。同样!那些所谓非口语的词藻堆砌,无法揭示主题只是华丽其表的文言化措辞也是病。写诗措辞无论文言化也好,口语化也好,贵在力求内涵丰富并与主题紧密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诗境化语言。而诗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意境脉像上的刻画技巧、引人入胜渐入佳境。与词藻华丽与否没多大关系。相反,口语化的措辞,更容易把语言诗境化。善于洞察此技巧谓之有诗眼,善于驾驭此技巧谓之有诗心。(当然这里所言的诗心诗眼只是相对于写作者而言。诗眼诗心的内涵很丰富,相对于诗句本身来说,是指意像丰姿多彩、意境隽永的触动作者及读者灵魂的诗句。)

  纵观古今诗词,最最具有诗心诗眼、语境诗化的,占绝大多数的反而是那些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诗语。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枕畔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荫″,"人间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句子80%是口语化。丝毫无堆砌词藻的痕迹。

  写律诗,基本规则容易掌握,平仄不记得也可查查表。其次是对仗训练。其三是主题鲜明化,语言诗境化。一二三级层层深入,才能真正抓住了律诗的格调。这其中最最关键还取决于对生活的历练与体验及感悟。这就是"功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四声、平仄、律句、粘对只是诗里“声”的部分,和诗里的“意”没有任何关系。既然不涉及“意”的部分,“格”字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意”是更为核心的内容。

  因此,作为律诗,并非是那些迎合了平仄韵脚对偶都达了,措辞华丽了的就能可称为格律了的。

  关于题主的问题,应该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千古诗词一大凑,就看紧凑不紧凑。

  其实不要说写诗词,写文章,建高楼大厦还不是一砖一瓦的凑在一起的?就算是一个人,也是骨骼血肉和灵魂的紧密相连凑成一体的。

  所以首先要明白,凑不是问题,关键是凑的要浑然一体,不能有凑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要自然,架构要合理。明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你就不能拿一块木头当大梁。明明写的夏景,你非要扯上梅花,这样就是凑的功力不够。

  那么如何才能凑出好诗词呢?

  这就要求你在创作之前要做好如下几点:

  1.立意

  立意乃是一首诗词的灵魂。一首诗词没有立意,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目标规划,人生能过的好才怪,除非撞大运。但现实中,许多人往往在写作之前不做立意构思,而是信马由缰的东拉西扯,那自然就会显的杂乱无章。也就会出现题主所说的凑句现象。

  所以作诗必先立意,知道自己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什么样的思想。然后才去做下一步打算。

  2.选材

  这里的选材,其实就像写论文找论据一样,要选取与立意有紧密关联的事物,然后在这些选定的事物上附加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形成了有用的意象。

  比如苏东坡嘲笑张三影八十老头娶十八新娘,苏东坡选用梨花来比拟张先的满头白发,海棠的红艳来比喻十八姑娘的娇艳欲滴,就有了“一树梨花压海棠”,显得就很自然贴切。

  个人认为,立意确定了,选材一项很是关键。选材的宗旨就是自然贴切,符合逻辑。所选素材必须与立意紧密关联,明明写泡茶,你就不要把扫把带进来。

  3.章法布局

  就是起承转合,如何起,如何承,如何转,如何合,要有个合理安排,一般主旨在诗词的结尾出现,其他三句都是在为结尾服务,都是在为结尾铺垫。长调词更要注意场景描摹的次序,由远及近,还是由近及远,要根据需要铺张开去,不能忽远忽近,意象重叠,杂沓。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如何做好章法布局?由于这类诗词创作的指导性文章,网上多的是,这里不再赘述。

  4.遣词造句

  诗词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一定要准确明了的传达作者意图,文从字顺是最基本的功夫。题主所说的凑句问题,主要就体现在诗词创作者不能很好的遣词造句上。

  这其实是进行诗词创作的基本功,但就在这个基本功上,很多人会栽跟头。为什么?很多人把归咎于格律上,说是因为要照顾平仄押韵,才使得自己总是词不达意,文不从字不顺。

  因为格律不能文从字顺这一因素存在吗?当然存在。但个人认为,这是可以克服的因素。要不然为什么古人可以,我可以,你不可以?

  可不可以文从字顺,准确达意,不取决于格律,而取决于创作态度。如果只是打个油,并不想写出什么好作品,玩玩而已,这自然不用理会。如果想要真正学好诗词,写好诗词,那是需要下一翻苦功夫的。

  诗词考验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方面储备,而是全方位的各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社会阅历、人生阅历等各方面的储备。

  就算不说这些诗外功夫,单就诗内的词汇储备都要用心去积累。有没有作词语笔记,比如以“春”来组词的词汇,“春”字在前有哪些?“春”字在后有哪些?比如“月亮”有哪些替代词语?等等,这些你又知道哪些?为什么要知道替代词语,因为同样是月亮,有些替代词语可以在需要平声字的时候使用,有些可以在需要仄声的时候使用。

  这些词汇积累的做法,你有做吗?没有?那自然写的时候就会词穷,不能做到信手拈来,只得生拉硬凑。

  所以,关于诗词凑不凑的问题,只有用心做到我上面说的几点,那么你凑出来的诗词才能自然紧凑。凑而无痕。

  口语化并不是毛病,毛病在于不能让口语化表达形成诗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是不是口语?很自然就是口语,一点也不雕琢,但很有诗意。

  咱们更不必说什么“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这些都是口语,并且还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词语言的朴素其实乃是最高境界的追求,关键看能不能言简意深。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具深蕴的内涵,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等等,这个时候,不怕口语,但如果不能如此,那口语就成了顺口溜,这才是不值得提倡的。

  2021.06.18潦草东君于初彻斋

  图片来源免费图库,图上句子为潦草东君诗词摘句。

  我早已声明退出"今日头条",故多个"悟空问答"我无回音。这次算是破例吧!

  鄙人才疏学浅,诗歌,尤其是其中的律诗知识贫乏。我也写不出精准的丶合乎规范的律诗。现仅就我肤浅的丶皮毛的认知,概述于后: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律诗常见的有五言丶七言之分。一般为八句。前者40字,后者56字(多于八句为排律或长律)。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的一般要求:

  ①押韵一一要一韵到底。七律首联可不押韵。押韵更好,读起来琅琅上口。

  ②平仄一一这样朗诵时,抑扬顿挫,韵味十足。韵脚应为平仄丶仄平丶仄仄丶平平。这是四联的平仄耍求。

  ③对仗一一颔联丶颈联必须各自对仗,如同两副对联。对仗要求前后两句对应的字,词性丶词义都相同。

  ④禁忌一一全诗除特殊情况,莫要出现同个字。如伟人的《长征》原稿上是"……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浪拍云崖暖……"。臧克家建议将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避免了重复字。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大市场"的楹联(等同律诗的颔联丶颈联)。上联是"文明诚信 社会的共同追求";下联是"放心消费 我们共同的责任”。且不说上下联贴反,下联的词语不妥。出现两个"共同",就有损于开封市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

  现在写律诗时,有凑句丶口语化的通病,这不足为奇。当代创作的多为自由体,律诗比较少见。故言必称"唐诗宋词"。

  这与诗坛的导向丶社会时尚有关。诗界泰斗似无因写律诗而成名的。比如艾青丶田间丶闻一多等名家《选集》,我都拜读过。郭沫若丶臧克家丶何其芳等巨擘的诗作,曾大部恭阅。都沒见过他们的律诗。伟人说过,在老一辈革命家中,董必武善五律,七律当数。他们都是有感而发。并非专业诗人。而那些大名鼎鼎的专业诗人,均热衷于自由体诗。这样创作灵感可尽情释放,免遭禁锢。手中生花妙笔挥洒自如,捭阖随意。 再者,律诗确实讲究太多,很难掌握驾驭。朱德元帅的古文造诣应是很深的,对律诗应相当精通。尚有忽视之处。如在《悼左权同志》的绝句(还非律诗)中,"血”字用了两次。我们这些习作者,很难写出符合规范,白璧无瑕,无可挑剔,无懈可击的完美律诗。故不要求全责备,允许有瑕疵。

  之所以凑句丶口语化,这源于作者文化积澱、文学底蕴丶诗词修养,尤其是古文功底薄弱。这不同于学过"五经"丶"四书"的老学究,他们可咬文嚼字,反复推敲,用语精确,言简意赅。我有个在大学教"政治"的副教授朋友,他高中时的语文教师,送给他一部退休后出版的"诗集"。托我帮他写一篇"读后感",回赠给他的老师。通观"诗集",上百诗篇,律诗较少。"凑句“丶"口语化",屡见不鲜。自然,可圈可点的闪光之处亦多见。胸中醖酿,遣词造句,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写就一本"诗集”,也是颇费心血的。

  常说"诗言志",意指指诗是表达作者志向丶志气丶志愿丶志趣的。在广义上,也蕴含着表太乙思想感情,抒发雄心壮志,展现喜怒哀乐,反映社会生活,描绘自然风光等等。这些都归结为直抒胸臆的。这是诗作的本质。只要作者是真实写照,真言倾吐,真情表白,真心坦露。就是"口语化“的诗,亦不失之为好诗。譬如,伟人是公认的诗词大家。在《悼罗荣桓同志》一诗中,有"战锦方为大问题"一句。其对偶丶韵脚丶修辞等都明显失误。但该诗是伟人唯一的一首"悼亡诗"。把对罗荣桓逝世的悲痛和惋惜之情,以及对其器重和顶高评价,倾泻于笔端。这是空前绝后的。虽个别字句锤炼尚欠火候,仍是一首意义深远丶情感浓烈的佳作。

  照着乌龟画王八,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没人欣赏自己夸。

  到底只因爱平仄,

  从来没想当啥家。

  鼠无大小皆称老,

  龟有雌雄都玩沙。

  不懂韵律多学习,

  头条不嫌还给发,

  健康快乐是根本

  谁爱说啥就说啥!

  个人愚见,现代人写格律诗,有大部分人是爱好兴趣,随性偶感,自娱自乐而已。有凑句和口语化通病是正常现象,是追求格律使然,也是未达到境界症结所在。就古人而言,名师大家留存下的名篇寥寥无几,侧面也说明有些诗词也不被认同,也有凑句牵强等问题。现代人,尤其是头条人写格律诗词,就是兴趣而已,大家可以探讨评论,善意的指点,共同提高,达到名篇水准。但也极其不赞同对他人的兴趣指手画脚,吹毛求疵,含沙射影。因为头条不是诗词签定大会,也不是诗词嘲讽批斗会,他只是兴趣平台而已。

  【今日大暑】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凉風田野上,白鷺逐煙飛。

  渡口溪聲遠,林間暑氣微。

  蟬鳴心事渺,柳舞詩情催。

  一霎陽光雨,數聲天外雷。

  一一辛丑大暑作(閬水漁民白溪釣)

  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

  口语话或凑句通病。这不奇怪。囗语话入诗,或不足湊句,是写作时一时找不到诗词精减语言,是写作不成熟表现。

  若作者水平有限,一时找不到精准语词,也可用白话湊数,其它地方写好了也不影响整首诗的魅力。

  所以,写诗才??诗句,诗眼,诗眼是诗灵魂所在。谢谢邀请作答。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