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孔子谥号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孔子谥号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孔子谥号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明确问题,问题问的是孔子谥号的演变,而不是孔子后裔封爵的演变。

  “尼父”是孔子死后最先获得的官方敬称,它出现在鲁哀公对孔子的诔辞中。至于这一称呼是否算得上谥号,历来解说不同,汉代经学家大多持肯定态度。

  “褒成宣尼公”则是孔子获得的最早的一个确定无疑的谥号,西汉平帝时王莽秉政,封孔子后裔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也是孔子谥“宣”的开始。

  “宣”字之溢,《逸周书谥法解》解释为两种情况:一、圣善周闻曰宣;二、施而不成为宣。谥号是用来展现一个人一生行迹事业的,“宣”字大致能够勾勒出孔子一生的行迹事业,较好地体现了谥号的功能价值。因之,“宣”尽管始自王莽,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运用之盛,尤彰显于唐、宋、元、明初各朝。

  北魏孝文帝时定孔子的谥号为“文圣尼父”。唐朝时期,孔子的谥号演变较为繁复。唐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则尊孔子为“宣父”;唐中宗又溢为“文宣”;唐玄宗时以孔子“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又追溢为“文宣王”,这是孔子被谥为“王”爵的开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加溢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其中的“玄”字,孔子仅享用了四年多时间,即被通告禁用。据说真宗亲眼目睹天尊降临自称赵之始祖云云,为答谢天眷非常之恩,他接连做出了一系列尊崇举措。其中之一就是为这位圣祖加名,既“玄朗”,为避国讳,孔子的溢号被改为“至圣文宣王”。

  西夏仁宗时,尊称孔子为“文宣帝”。元武宗时,又改孔子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孔子的谥号有了极大地改变,既“王”衔的剥离。此前,孔子被冠以“王”的时间已持续了八百年,既“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等。明世宗朱厚熄在“大礼议”之争后,改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

  顺治二年,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然而时隔不久,再次更张,又改称为“至圣先师”。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谥号未再变动。

  总体上看,孔子谥号的演变是与历朝历代尊崇儒学的程度以及朝局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此外,孔子谥号的演变有由一个追求通俗意义上的封爵到回归其儒学开创者身份的过程。

  鲁哀公称尼父,汉平帝追赠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时称宣父、文宣王;宋代称玄圣文宣王,元武宗称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后称谓至圣先师。

  仅仅是列举一下孔子去世之后,获得的官方的“追谥”:

  “尼父”是孔子死后最先获得的官方敬称,它出现在哀公的诔辞中。至于这一称呼是否算得上谥号,历来解说不同;

  对后代的儒生来说 , 一个尴尬的地方在于这是汉平帝时,王莽掌政时期的产物;

  唐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诏尊孔子为“宣父”;唐中宗又谥为“文宣”; 玄宗时以孔子“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 又追谥为“文宣王”,此为子“王”爵之始;

  元武宗时,加夫子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此举得到儒教中人的高度评价 ;

  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那里,孔子封号受到了较大的变动,“王”衔的剥离 。此前,孔子被冠以“王”的时间已持续了八百年。“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三号相沿相袭。现在改孔子为“至圣先师”,不称“王”;

  孔子的封号在历史上的演变是什么样的?

  汉高祖初立汉朝时,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肆的分封,孔子的十世孙孔藂便是凭借着战功被授封为蓼侯。但是,孔藂被封为蓼侯,并不是因为尊孔崇儒这一原因,而是其战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孔子后裔因中央王朝祭祀孔子的需要而被封官,则是在高祖十二年时。这一年,汉高祖刘邦亲幸阙里,用太牢的大礼来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祠君,专管祭祀孔子时的一系列事情。而孔子后裔因孔子而封爵,则是在汉朝建立150年之后的事情了。汉元帝初元元年时,孔子后裔孔霸始凭借帝师的名义得封为关内侯。

  ?

  到汉平帝元始元年,才开始对孔子后裔进行了爵位的专封,赐封孔霸的曾孙孔均为褒成侯,以奉孔子的祭祀。王莽建立新朝时,任命孔均为太尉,孔均坚辞不赴任,于是便被王莽剥夺了褒成侯的爵位。随着新朝的覆灭,刘秀建立起了东汉政权。魏文帝黄初二年时,将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改封为宗圣侯,不再使用褒成侯爵号。同时给孔羡封邑百户,专门奉侍孔子祠堂。并且命令鲁郡对旧庙进行修葺,设置百户的吏卒来守卫孔庙。由此可见,魏文帝时对孔子及其后代的崇奉又有所提升。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又改封孔子二十三代孙孔震为奉圣亭侯。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的影响,朝廷的官方孔子祭祀也一度中断。

  ?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东晋政权趋于稳定,皇帝下诏“给奉圣亭侯四时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恢复了西晋初年祭祀孔子时的制度。到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时,再次“封孔靖之为奉圣亭侯”,其主要职责还是“奉宣尼祀”。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奉圣侯因为有罪而被皇帝剥夺了爵位。到元嘉十九年时,宋文帝又授给孔隐之奉圣侯的爵位。元嘉二十八年,之后孔惠云得了重病,无法履行祭祀孔子的职责,于是再度失去爵位。其后直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又把奉圣侯的爵位封给了孔迈。孔迈去世后,他的儿子在朝廷有罪,于是再次失去爵位。到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时,孔子后代的爵位封号仍然为奉圣亭侯,主要职责也还是奉祀孔子。与南朝相同时,北朝的各政权也对孔子及其后裔礼敬有加。

  ?

  同时加封侯爵,奉祀孔子。北魏未进行汉化之前,就已经封孔子的二十七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可见以鲜卑族为统治阶级的北魏政权,不管是否出于自愿,也很早便走上了尊孔崇儒的道路。孔子后代在北魏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是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随着北魏政权汉化改革的深入,孔子后代也由大夫重新被封为侯爵。这就是孔子的二十八世孙孔珍,他被孝文帝又重新封为崇圣侯。其后文成帝又下诏,令“其宣尼之庙,当别敕有司行荐飨之礼”。到北齐时,又改封孔子的三十一世孙为恭圣侯,仍然以奉祀孔子为主要职责。北周武帝灭亡北齐之后,改封孔子后代为邹国公。到了隋文帝即位后,仍延续后周封号邹国公。直到炀帝时,又把孔子后代的爵号改为了绍圣侯。

  ?

  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高祖武德九年再次改封孔子后代为褒圣侯。在麟德三年时,高宗亲自到曲阜县,临幸了孔子庙,并且追赠孔子为太师,在庙内增修了很多的祠宇。同时,用少牢的礼节对孔子进行了祭祀。在最后还一并免除了褒圣侯孔德伦及其子孙的赋役。到了神龙元年,又授与了孔子裔孙褒圣侯孔崇基朝散大夫的官职,仍然准许孔子的后世子孙传袭爵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因孔子在当时已经被称为先圣,皇帝下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且“遣三公持节册命”。同时,封孔子的后代为文宣公,充任州长史,并令孔子的后代们代代相袭爵位,不能够中途断绝。唐德宗建中三年,又以孔子第三十七代孙孔齐贤为兖州司功,并且袭封文宣公。

  ?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再次以孔子的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封了文宣公。其后直到北宋仁宗朝,文宣公的爵号都在一直沿用,没有再变更过。在孔子后代被封为衍圣公之前,其爵号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孔子后代每一次爵号的变动,都伴随有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中较常见的应当为朝代的更迭,唐以前每逢朝代更迭,孔子后代的爵号或早或晚都会有所变动。如东汉与曹魏之交,孔子后代的爵号便由褒成侯改封为了宗圣侯。第二,孔子后代的爵号在南北朝时期当存在第一次的南北宗分立,南北各政权都争相封立孔子后代。在南北朝这一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一直分封孔子后代,并保持西晋乃至东晋时所封的爵号,是为奉圣侯或奉圣亭侯。

  ?

  而与此相对的北朝,则只有统治了山东地区的政权才册封了孔子的后代,这些政权分别是北魏、北齐,以及灭亡北齐之后的北周政权。第三,孔子后代的爵号,体现出了每个政权对于孔子及其后代所持的态度。如汉代对孔子后代的爵号为褒成侯,这其中当有皇帝赞扬孔子在儒学上的成就的含义。北朝由少数名民族所建立的各政权在统治山东地区时所封的孔子后代的爵号也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态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谥号和封号不断在变化。

  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为汉平帝所追封。“褒成”为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追封于东汉汉和帝。“褒成”是国名,“侯”为爵位。

  追封于北魏孝文帝,“文圣”为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静帝追封。

  隋文帝追封,“先师”出自《礼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唐高祖所追封。出处同上。

  唐太宗追封。

  唐高宗追封。

  武则天追封。“隆道”为封号,“公”为爵位。

  唐玄宗追封,“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

  后周太祖追封。“至圣”指道德最高得人。

  北宋真宗所追封。

  西夏仁宗所追封。

  元成宗所追封。“大成”为古代秦乐用语。

  明世宗所追封。

  清世祖所追封。

  中华民国封号。

  孔子谥号演变的过程: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