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都说韩信厉害,为什么最后死的那么憋屈?为何韩信必死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都说韩信厉害,为什么最后死的那么憋屈?为何韩信必死

  

都说韩信厉害,为什么最后死的那么憋屈?为何韩信必死

  

都说韩信厉害,为什么最后死的那么憋屈?为何韩信必死

  韩信厉害,主要是表现在其军事谋略和用兵之道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武力厉害,所以离开了军队的保护,作为个体的人,皇帝要想把他“像条狗一样”杀了,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么我们看看韩信为什么会走到被杀的结局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也就是说,韩信因为刘邦的荥阳之围困局,急需刚平息齐地的他去救援,但韩信却因此要挟刘邦封王,你想刘邦心里会舒服吗?恐怕心里早已经把韩信定位为不可靠之人了。

  但当时楚汉争霸,需要韩信冲锋陷阵对付项羽,一时半会儿还用得上他,但一旦机会来了,肯定不会轻易放过韩信的。

  根据《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的记载: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

  韩信这个人脑子就是简单,可以说是不懂政治,居然敢窝藏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而且还不知道低调行事,结果被人告发了。刘邦一听他要谋反,感觉收拾他的机会来了,就假借巡视之名,召见韩信等各路诸侯相见于云梦泽这个地方。

  韩信这次嗅觉有点上道了,嗅到了其中的危险,这皇帝会不会是想收拾自己呢?想来想去,韩信始终拿不准是否趁刘邦刚到楚国地界的时候反叛,一直在犹豫,毕竟内心并不想真的反了,这样机会就错失了。这时就有人建议让他杀了钟离眛作为见面礼送给刘邦,这样刘邦就不会怪罪他了。钟离眛知道韩信的意思以后,就骂他,韩信你真不是个厚道人,今天杀了我,明天刘邦就会杀了你,我就成全你吧,说罢就自杀了。

  事实证明,这钟离眛说的还真没错,刘邦并没有因此就放过他,虽然这次没有杀他,但罢了他的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让他待在京城哪也不能去,等于就是关在笼子的囚鸟,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杀。

  十一年(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趁这年刘邦外带军队去平息陈豨的叛乱,待在京城破罐子破摔的韩信,却私下勾结陈豨的人,企图来个里应外合杀了吕后一族,结果谋事不严,又被人告发给了吕后。

  留守京城的吕后知道韩信准备谋反以后,本就对韩信有意见的吕后,这次可不会手软,趁刘邦不在京城,联合萧何用计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钟室,然后把韩信装进笼子里,被一群宫女乱棍像打落水狗一样的给棍杀了。

  事到临头的韩信,如今才如梦方醒,仰天长叹说:恨我自己没用啊,没有早点听蒯通的建议,结果落了个死于妇人之手的下场,天意啊!然而醒悟的太晚了,韩信付出了被夷三族的惨重代价。

  就这样,这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神话的一代战神,落了个被人“像条狗一样”杀死的悲惨下场。

  因此,具备军事统帅之才的韩信,因此政治头脑简单,不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矛盾,不能定好自己的位置,直接导致其死于吕后只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的结局,让人叹息不已。

  评价一个人,少看他是怎么死的,多看看他是怎么活的。

  韩信的厉害,首先是一辈子过得很不容易。你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些细节很有意思。

  韩信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出身,家里穷,当不了官,也不会做生意,“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在没有科举制的秦汉时期,像韩信这种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想改变自己的人生难于登天。

  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你周围全是穷人,往富人家门口一站,家丁都会拎着棍子出来把你赶走。大家都是老老实实种地或者干苦力,偶尔能吃顿肉已经是很大的幸福了,梦想啊追求啊,想都不用想。

  而韩信,不仅没有屈从于现实,还时不时闹闹小脾气。在亭长家蹭饭,被人家媳妇嫌弃了,就再也不来了——你看这脾气倔的,天天蹭饭被人恶心一下能咋滴?韩信觉得很重要,这是脸面问题,于是再也不来了。

  (电视剧里韩信感恩漂母)

  丢不丢人?当然丢人,但是该坚持的还要坚持。为什么司马迁非要这么具体的,把这些小事儿写下来呢?因为不容易,从吃不上饭的贫民,混到名垂千古的军神级别的人物,太难了。

  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不败战绩,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唯一要强调的是,不管韩信是怎么死的,他一生的经历,他所建立的功勋,都已经足够“封神”了。对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贫民来说,韩信已经取得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功。

  不过,韩信始终都是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他懂打仗,却不懂人心险恶。韩信所信奉的是“游侠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恩图报”。

  (电视剧里的刘邦)

  所以,“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我帮你打下天下,我们应该共享荣华富贵。这是民间的侠义思想,英雄好汉都应该遵从的。韩信觉得刘邦对自己不错,于是就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你看,这不是侠士是什么?

  可惜的是,刘邦不是侠士,而是帝王。

  韩信之所以“像条狗一样”被杀了,是因为刘邦从来没想过与别人“共富贵”。仗打完了,韩信才算是明白了,于是他自己也说“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还是那个韩信,刘邦也还是那个刘邦,只不过环境变了。对于刘邦而言,打仗的时候你就是神,打完仗就变成了狗,帝王权术,都是这样。

  公元前197年,韩信被萧何绑到吕后面前,韩信自知时日无长,扬天长叹:“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看韩信一生,波澜壮阔,被后世称为“兵仙”,也留下了与之有关的成语: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暗度陈仓、金石之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但英雄一世的韩信,为何却像“狗”一样被吕后杀掉?我们进入历史中,来看待他。

  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平定六国,创立了大一统的朝代——秦朝,看秦国的发展,从商鞅变法始,经历了六朝君主的励精图治,终于为嬴政打下了平定天下的基础,嬴政也不负众望,成为了高于三皇五帝的“皇帝”。

  此时,韩信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而刘邦也刚刚三十出头正值壮年,楚国贵族项羽还在项梁的麾下想办法起兵对抗秦军。此时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很多年以后,他们会搅动风云,重新争霸天下。

  仅仅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始皇帝驾崩、公子扶苏被杀、李斯被杀、胡亥继位、赵高篡权,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农民反抗暴秦的序幕,各国贵族也蠢蠢欲动,组织起兵。天下又陷入了纷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流离失所,秦朝也在各地起义中分崩离析,仅仅二世而亡。

  经过相互间的攻伐,天下被刘邦、项羽、韩信三分。刘邦是农家出生,在秦朝也当过亭长这种小官,之所以后来能够称霸,是因为他任人唯贤,能充分发挥萧何、张良等人的优势;项羽自不用说,楚国贵族,有万夫不当之勇,还继承了叔父的强兵良将;反观韩信就比较凄惨了,出身贫寒,年轻的时候甚至吃不起饭,既没有项羽的背景,又没有刘邦的心术,受了欺负也只能“胯下之辱”,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硬是靠着自己的军事天赋,打拼出了三分天下的军队。

  二

  有三分天下实力的韩信为什么最后身首异处,死得不明不白?这恐怕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是因为韩信不够聪明吗?能够从小卒到齐王,从百万大军中脱颖而出,带军打仗“多多益善”,“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不管是谋略还是勇气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政治的低能让他看不清天下大势所趋。

  我们可以用后来者开挂的角度来看待韩信的死,也许会认为韩信死的冤,但从当时历史角度来看,韩信的死就顺理成章了。从商到周,王室实行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王,这些诸侯国都是“国中之国”。以至于东周末年,王室衰落,诸侯国的实力超过了王室实力,诸侯国之间杀伐不断,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各国百姓从不认为自己是周朝人,而是认为自己是各诸侯国的人,比如秦人、齐人等。不管天下如何战乱,他们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国家。甚至项羽远强于刘邦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回到楚国分封贵族。而同一时期的刘邦和韩信也有这种分封的情结,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诸侯争霸时期。

  但秦朝的统一,让“大一统”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扎下种子。历史的大势在于统一,中央在于集权,诸侯国分封已经不是时代主流。韩信从“王”到“侯”再到被吕后所杀,不仅是自己的后知后觉,还在于“国中之国”已经不是时代主流。

  结语:

  韩信的死除了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称赞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也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他。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楚汉之争的最后,垓下之战,刘邦胜利,项羽兵败自刎死后。刘邦就亲自赶到韩信的军中夺了他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就从齐王变成了楚王。后来因为钟离昧的事情,韩信被刘邦绑到车上,带回了洛阳,改封为淮阴侯,韩信就从他的楚王变成了淮阴侯。

  后来刘邦率军去平定陈豨,韩信没有跟随,他准备造反来响应陈豨。但当时韩信已经没有军权了,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了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结果韩信刚一踏进宫门,就被吕后埋伏的武士擒住,被诛杀。韩信临斩时说道:“我后悔自己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才导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民间盛传的兵仙。自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之后,就进入建立大汉帝国的快车道。

  刘邦率五十万大军大败彭城之后,张良对刘邦说:“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遂有韩信收拢刘邦败兵硬抗项羽大军于荥阳,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而在这之前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献策奇袭三秦,收服秦地,退可以称霸一地,进则虎视中原,刘邦遂有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霸王之资。

  荥阳之战中,韩信军事才能得到了实际作战的检验,可力敌项羽横扫千军的楚兵。

  荥阳之战后数年,韩信凭借天生的军事才能以及系统的情报收集,破魏国,擒魏王豹。攻代地,获夏说阏与。背水一战击赵国,斩陈馀,得赵王歇。仅凭一使者,燕国望风而降。紧接着,连下齐国七十城,水淹名将龙且,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名扬海内,威震天下。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拥兵称王齐地,一向傲视群雄的项羽也不得不承认韩信实力,派出使者交好昔日为他站岗放哨的部下,获得一丝喘息之机,忠心耿耿的韩信断然拒绝。

  之后,韩信南下彭城,与各诸侯王会兵垓下,一举击破项羽。称王楚地,衣锦还乡。

  自韩信拜为大将军,极少败绩,多以弱胜强,或不战而胜。在日后受到刘邦猜忌,连迁两次并夺了兵权,却仍然占据侯爵,是为淮阴侯。

  就连刘邦的连襟,舞阳侯樊哙见到韩信,也要自贬身份,以王侯之礼,参拜韩信。由此可见,韩信近五年来,所累积的声望,即便同为侯爵,依然不敢轻视。

  那么,如此战功卓著的韩信最后为什么会惨死?

  这主要是因为五个人,严格来说是六个。

  主要动手的是两个人,在韩信心中种下必死的缘由,有四个人。

  一,我们看萧何和吕后,这两位是动手的两个人。

  萧何以文治而名扬古今。楚汉之战时,输送士卒,补给粮草,虽无战功,也不是以长于谋略,反而宠信于刘邦。

  然而,到了刘邦病逝的前夕,身居相国的萧何掌控着初期大汉帝国的命脉。

  一是财政。

  二是长安内外军政。

  三是刘邦出征大军的粮草供应。

  所以,萧何在此时也遭到了猜忌,洗刷这种猜忌,仅凭任劳任怨,谨守本分,贪污强占民田而自污的行径是不能获免的。

  萧何最终选择了与刘邦吕后站在一起,一起设计剪除各种隐患,获得了自身的保全。

  至于吕后,有诸多的短处捏在刘邦手里。

  皇后之位因太子之争岌岌可危。吕氏子弟虽劳苦功高,血缘亲近,奈何无一人得以封王,被排挤至边缘,造成太子刘盈即使上位也不得专权,进而波及吕氏子弟的进一步升迁。

  不仅如此,刘邦在灭除一个异姓王之后,立刻用刘氏子弟填补,形成汉文帝手下良臣宋昌口中的磐石之宗。这是刘盈即位之前,业已形成的局面。

  吕后不得不一再出手剪除异姓王以及对江山有威胁的人,从而获得威望和权势,奠定刘盈的帝位稳固以及吕氏兴盛的基础。

  二

  刘邦是种下韩信必死缘由的导火索。

  韩信上书强行获得齐王的封赏,这与秦始皇时期的王翦征战楚国不同,王翦只是索要的实惠,而韩信讨要的是权利,更何况王翦对秦始皇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韩信则是对刘邦是一知半解,只是觉得只有获得王位才能更好的降服齐地,威服齐人。殊不知,齐地早有“东秦”之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是上好的称霸之地。

  韩信的举动,被听从陈平和张良两大谋士的劝阻之下强忍了下来,隔阂和猜忌就此种下。

  钟离昧,项羽手下大将。

  项羽自刎,钟离昧投靠时任楚王的韩信,刘邦得知消息,多次发文遣使命令韩信缉拿,韩信是置若罔闻。刘邦的命令,是帝国的决定,韩信的不合作,只能是让刘邦更加怀疑韩信的忠诚度,与之相应的便是刘邦对他的猜忌程度骤然攀升。同时也使得韩信不再忠诚刘邦。

  陈豨,刘邦在世时是赵代两地的实际掌控人。

  陈豨的辖区是匈奴袭扰中原的重灾区,是中原抵抗匈奴的前沿,兵精粮足。

  韩信正是看到这一点,极为谨慎的开口联合陈豨谋反,陈豨当时并未给于十分肯定的回答。不过,却也没有因此举报韩信。

  韩信因此开始豢养家奴三千,等待陈豨起兵,准备内外夹攻,摧毁刘邦以及刘氏政权。

  韩信原本是没有谋反之心的。他的这个念头是蒯通多次游说之下,一点点的树立起来的。

  刘邦在韩信死后,抓到了蒯通,质问他为何煽动韩信。蒯通的回答简单概括来说,世事所迫,各为其主。一句话,获得刘邦谅解。

  总之,韩信惨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知道,刘邦顾忌当时众多的功臣,一再贬黜韩信,最终也未亲自出手杀他。

  韩信自生到死,其过程为,韩信请求封王,惹恼刘邦,蒯通劝说韩信,让韩信滋生出了轻视刘邦或者说韩信高看自己对刘邦的作用,之后收留钟离昧和斩杀钟离昧,使得刘邦韩信两人芥蒂加深,陈豨的骄纵和兵力放大了韩信的野心。最终,韩信死于吕后与萧何的谋略之中。

  另外,吕后是了解实情的,她的出面消除了来自各功臣的猜忌,在一定程度安抚了其他功臣的心,没有将其激化至人人自危,稳定了新生的帝国,也震服了功臣的叛乱之心,也让刘邦高兴的是吕后与功臣之间的和睦关系,自此分崩离析。

  这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一个人再厉害,本领再大也是需要手里有权利,才能施展抱负!

  而当手中权利流失后,等待有志之士的必然是当权者的屠刀!

  这是无法免俗的一件事!

  君不见!杀神白起长平战后,彻底陨落!

  君不见!黄金台下,累累白骨尸体从何而来!

  君不见!蒙家子弟含冤入狱,终化黄土!

  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有能力的人从来不等同于可以逃过权力者的迫害!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是审时度势的眼光,而韩信他却毫无此项能力!

  所以这也就造就了他的落魄结局!

  要知道此时韩信,没有兵权,要么选择学习张良,功成身退,要么,就是把自己存在感降低到最低,做一个富家翁!

  可韩信,毫无察觉,依旧以往常姿态生活!

  那在统治者眼中是什么?

  那是找死!

  功高已震主,还不自觉,政治蠢货一个!

  但他却毫无野心!成为齐王后,坐拥北方,却犹犹豫豫,模棱两可!不起兵反叛,却又对刘邦要求的出兵,徘徊不已!

  后来有人劝他反叛,依旧不为所动!

  等所有机会彻底流失后,才幡然醒悟!

  如此之政治智商!你说他不被玩死,谁被玩死?

  韩信是军事天才,他打仗时敢于冒险,常常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的权谋家,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后,他就被刘邦收了兵权。后又被降为淮阴侯,此时韩信才如梦初醒,他对刘邦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平时不拘小节,加上他年青时生活艰难,造成他贪恋荣华富贵、对权力的无比迷恋。最终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韩信年青时立志成就功名,因此他把时间都花在研习兵法、练习剑术上。为了不至于饿死,只得到处蹭饭吃,一开始他在下乡南昌亭长家中蹭饭吃,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看不惯他,一天,她提前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后来韩信又去钓鱼充饥,有一位大娘见他可怜,就每天给饭给他吃,才不至于饿死。有一次,身材高大的韩信佩着剑在街上走过,一个年轻的屠夫看不惯他。他当街挑衅韩信:“你要么一剑刺死我,要么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冷静地思考了一下,二话不说就从胯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们都笑他是胆小鬼。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对个人的地位看的很重。他召见当年的故人,真正目的就是要告诉他们:我韩信是有出息的,是好样的,当年是你们的眼光太差了!

  刘邦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齐国正在做投降前的准备工作,这时韩信为了抢功劳,突然率兵进攻齐国。齐国猝不及防,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非常恼火,这不是开玩笑吗?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煮来吃了。

  当韩信平定魏、赵、燕齐四国时,刘邦正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此时韩信没有出兵救刘邦,而是派人上书给刘邦,要求封他为齐王。刘邦十分恼怒,破口大骂:“老子都快被项羽攻破了,你不来救我,反而想自立为王?”,张良劝刘邦:“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同意封王。但此时刘邦心中对韩信已很不满了。

  项羽兵败自刎后,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

  但韩信却蒙在鼓里,他准备按刘邦的要求杀了钟离眛去谒见刘邦。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你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眛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回到洛阳,改封他为淮阴侯,并软禁在洛阳。

  汉十年,陈豨反叛,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但由于家臣告密,韩信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所杀,并诛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对荣华富贵的贪恋、对权力的无比迷恋,最终为韩信带来了杀身之祸。另外,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权谋斗争中,他却总是后知后觉,今人惋惜!

  我来说下自己的观点

  韩信厉害吗?真的很厉害,他的厉害主要表现在统兵能力上,可以说没有韩信汉高祖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能不能建立大汉帝国更是两说的。但在政治上,韩信就像一个白痴,绝对的政治低能儿。

  韩信在打败赵国,歼灭楚军主力龙且的军队后本有机会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韩信这个政治白痴出了一记昏招。请封自己为齐王。

  :“齐夸诈多变,反覆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填之,其势不定。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

  这是什么?这是拥兵自重,赤裸裸的逼宫。刘邦大怒,然为形势所逼,还是同意了韩信的请求。

  有一次刘邦在大败于楚军,招韩信彭越共同攻打项羽,韩信和彭越又一次失约。

  刘邦问张良说:“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阳以东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刘邦同意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和彭越才一起赶到垓下,打败了项羽,这是第二次赤裸裸的逼宫,落井下石。韩信作为一个将领,逼迫自己的君王,难道会有好的结局吗?刘邦不会秋后算账吗?这时候韩信如果想自立,完全是有可能跟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可是他没有。如果不想自立,那就做一个忠臣,听从指挥,可是他又想首鼠两端。这不是政治白痴吗?

  在然后,刘邦统一天下,实力雄厚,韩信在也没有跟刘邦抗衡的本钱了,可是仍然昏招不断,先是收留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被贬淮阴侯,兵权尽失。没有了兵权就好好上朝为官吧,又不想去,天天装病在家,心怀怨恨,闷闷不乐。如果就是这样过下去,也许还能混个自然死亡,可是偏偏这时候才想起造反。你说这不是搞笑吗?手握兵权的时候没想拥兵自立,什么都没有却想造反自立了,难道不觉得已经晚了吗?

  :“阴使人之貕所,而与家臣谋,夜诈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

  早干什么了,无兵无权,又身处帝機,一举一动多少双眼睛盯着,想造反?难难难!!!

  据说韩信被骗至皇宫,吕后只用了几个妇人就把韩信解决了,堂堂大将军竟死于妇人之手,可怜,可悲。

  所以说韩信再厉害,无兵无权,政治上又有点低能,仍不免沦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最终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支持我的观点的朋友给个赞,打字不容易,欢迎关注

  汉韩信怎么被害这样容易。三齐王直降到淮阴侯手握重兵被捉。

  。只有一句话;‘’成也箫何,败也箫何‘’,成:张良推荐韩信,当了仓管而出走,箫何‘’月夜追韩信‘’,登壇拜将,大显身手,开创西汉。败:吕雉要除韩信,韩信手握重兵,无人敢动他,一有不忍,揭起叛乱。吕雉用解令必须系令人之法。即韩信既然是箫何追回,二人关系很好,派箫何去淮阴走一趟,请韩信进京议事,被箫何骗进京城被押,用竹扦处死花未央宫之楼。所以后人对韩信之死,‘’成也箫何,败也箫何‘’,箫何是千古罪人,你箫何早有今日,何必当初。

  韩信或许有一定的野心,但他绝不会如此傻乎乎的去叛变。而韩信之所以会被诛杀,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已经年过六十,而韩信不过三十四岁,而且韩信在军中威望极高,就连樊哙见到韩信都自称为臣,一旦韩信真要起兵谋反,刘邦生前都不知道能否治得住他,要是等到刘邦死后,只怕韩信真的无人可治!当时张良已经五十五岁,早已打算隐退山林,不问世事,而萧何年满四十八岁,不惜自污以求自保,甚至还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刘邦以证清白,因此刘邦即便有杀心也不便出手。但面对韩信这个敢伸手问他要齐王的兵仙,刘邦既怀疑其野心,也不放心其能力,因此只能将韩信杀了。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