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苏联是怎么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为什么吞不下芬兰?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一战前。

  波罗地海沿岸三国获得独立。

  希特勒为了避免将来的二线作战,先稳住苏联。

  就私下与苏达成协议。

  随后苏联强求三国加入联盟。

  苏联又看上了芬兰。

  出大兵攻击。

  本以为,拿下芬兰无须多少时日。

  不料俄军压境后。

  

苏联是怎么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为什么吞不下芬兰?

  战况胶浊。

  俄军损失惨重。

  数十万俄军战死在芬兰。

  芬兰猛烈抵抗,令世界括目相看。

  苏军不断增兵。

  芬兰倍感压力。

  小国毕竟难挡强敌。

  提出和平协议。

  苏军损兵折将之众,出乎预料。

  也及需整顿。

  于是双方鉴定停战条约。

  芬兰割让部份领土给苏联。

  此战让苏军颜面丟尽。

  对小国寡兵作战。

  未取得优势。

  让希特勒喜出望外。

  曾以为庞大苏军。

  

苏联是怎么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为什么吞不下芬兰?

  经此战外强中干,原形毕露。

  增强了希特勒侵苏的决心。

  斯大林发现本军问题。

  立马采取措施。

  扭转了苏军作战实力向下趋势。

  重整军备。

  为抗击德军的攻击,奠定基础。

  故,赛翁失马,焉知非福。

  凌远长著

  俄国是一个对土地有着“”追求的国家,尤其是对有着优良港口的临海地区,更是不折手段。既临海,又与俄国接壤,成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海三国的不幸。

  第一次吞并与独立

  沙皇俄国在彼得大帝时期(1672年—1725年),经过西化改革而走向强大,并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和北欧霸权,与瑞典爆发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也就是现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将其纳为自己的领土,统治了200多年。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称为“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积极投身到“狗咬狗”的帝国主义战争中。然而,还没等战争结束,巨大的国内矛盾,最终导致沙俄在十月革命中被苏维埃扫进历史垃圾堆。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避免遭到资本主义帝国的围攻,也为了尽快脱离一战的泥潭,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

  意外获得一大片土地的德国却无福享受。几个月后,一战结束,战败的德国被英法支解,而苏俄“赠送”的波罗的海地区,在英法的支持下纷纷独立,形成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四个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则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虽然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命丧一战”,但随着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崛起,短暂的和平再被打破,所有人都预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1938年9月,纳粹德国在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下,将捷克苏德台地区并入德国,后又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面对德国的扩张,苏联越来越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与自己西北边界的安全联系在一起。苏联担心,这些国家可能会自愿或被迫接受德国军事力量的进入,建立亲德反苏的政府,乃至被德国侵占,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前哨。

  从1939年3月开始,苏英法三国开始筹划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在筹备同盟中,苏联一再强调,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由苏英法来保证其安全的国家行列。可英法两国经过一战的打击,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足够的意愿去扩大保护国范围,对德国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在中欧和东欧的扩张,忽视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诉求,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出于维护自身的战略安全,苏联采取了三条对策:第一,通过照会警告三国,如果他们允许其他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自己的领土或港口存在,将为苏联所不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苏联将出兵维护这些国家的“领土完整”。第二,不断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炫耀武力,对其进行威慑。第三,试图获得在这些国家驻军,以保证这些国家安全的权利。

  然而,因为波罗的海三国,在沙俄时期遭受的并不友好的经历,使他们对苏联有着天然的反感,导致上述对策并没有起到作用。一方面,当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警告和武力威胁时,不仅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促使他们投靠德国,请求德国当苏联对其武力入侵时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波罗的海三国一再请求英法不要同意苏联关于保证本国安全的协议,以免苏联借“保护”之名进行军事干涉。

  英法出于祸水东引的目的,而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事情上,一直不松口。虽然苏联有心想实施一些更为激进的措施,但在没有英法支持的情况下,担心德国出兵干预。

  苏德合谋瓜分东欧

  可事实上,德国早就定下了先英法后苏俄的战略计划,暂时并不打算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于是在1939年8月,闪击波兰的前夕,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份条约中,确定了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并协商共同出兵瓜分波兰。苏德瓜分波兰后,又签订了《苏德友好边界条约》,将立陶宛划入苏联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解除了德国的威胁,但苏联知道,和平只是暂时的,双方终有一战,为此必须迅速拿下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保证北方门户的安全。就在此时,爆发了“波兰潜艇事件”,让苏联找到了进驻爱沙尼亚的借口。

  德国闪击波兰时,德国海军对驻泊在但泽港的波兰海军潜艇进行围剿,“苍鹰”号潜艇被迫逃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港避难。爱沙尼亚政府根据德国的要求,对潜艇进行了扣押,然而出于对被苏德夹击而亡国的波兰的同情,爱沙尼亚对扣留潜艇的看管并不严格,导致波兰水兵夺艇而逃。

  潜艇出逃事件爆发后,与德国人的无所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对此倾注了极大的人情,硬是认为潜艇出逃是爱沙尼亚政府有意为之,并以此为借口进行军事干涉。苏联真理报发布声明:“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波罗的海国家某些政府人士庇护下,波兰潜艇兵目前正隐藏在这几国的海港之内。据一些情报显示,除波兰潜艇外,那里还藏着一些其他国家的潜艇。由此推测,在9月18日,爱沙尼亚当局蓄意放走了波兰潜艇。我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将采取必措施,对隐藏在波罗的海水域的潜艇加以防范。”

  随后,连续派出军舰和飞机入侵爱沙尼亚的领海和领空。在后面的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和苏联二号人物莫洛托夫的交涉中,莫洛托夫认为爱沙尼亚无视苏联对于国家安全的关切,故意放走波兰潜艇,体现爱沙尼亚不想或者不能维持本国秩序,对此,苏联提议缔结军事同盟或互助条约,以保证苏联有权在爱沙尼亚领土获得军事基地。同时还提出“如果您不同意我们的建议,那么,苏联就会根据自己的愿望,不经爱晒尼亚的同意,用其他方法实现自己的安全措施。”

  面对苏联的武力威胁,孤立无援的爱沙尼亚只能妥协,与苏联签订《苏爱互助条约》,苏联获得了在爱沙尼亚驻军和建设军事基地的权力。在此之后,苏联如法炮制,分别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正式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颠覆独立政府,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1940年,随着法国的战败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几乎征服了整个西欧。德军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极大的震惊了苏联领导人,这使苏联明白,单靠脆弱的互助同盟不足以抵抗德国的入侵,波罗的海三国必须并于苏联。

  立陶宛成为苏联的第一个目标。苏联人在立陶宛制造了“苏军士兵失踪事件”(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并认为这一事件的背后有立陶宛政府的支持,“苏联政府认为,立陶宛政府机关必须制止其内部个别间谍的这种行为,寻找失踪的苏联士兵,否则苏联将采取其他措施。”随后,在苏联的支持下,立陶宛发表《告工人农民书》,指责立陶宛政府没有忠实执行与苏联的条约,致使国家处在危险的边缘,号召人民参加反对政府的斗争,坚决要求政府下台。

  在苏联的“淫威”下,立陶宛政府被迫解散,改由苏联支持的立陶宛执政,组建亲苏的新政府,于此同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同样没能幸免。在波罗的海三国亲苏政府的运作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成为苏联第十三、十四、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前面说过,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初的北方战争中一同别沙俄占领,后又在一战中一同独立建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一战中,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而原沙俄保皇派大多逃到了一海之隔的芬兰境内,保皇派为复辟沙俄,与德意志帝国交往密切,构成了围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包围圈。苏俄内战结束后,芬兰一直被苏联视为“反动和法西斯大本营”,这也为后来苏芬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苏芬战争中被称为“芬兰白色死神”的芬军狙击手

  1939年11月,为了避免德国取道芬兰攻击苏联腹地,苏联故技重施,制造“曼尼拉炮击事件”,挑起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中,芬兰割让的领土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了胜利,取得了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在内的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芬兰虽然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而没能赢下战争,但却成功保卫了国家的独立,避免步波罗的海三国的后尘。

  如果要理清此事还要从一战开始说起。一战期间,俄国内部出现了十月革命,苏俄掌握了国家政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政权急于退出战争。苏俄政权被迫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终于退出了一战。苏俄退出战争并不是没有任何代价,苏俄在《布列斯特和约》做出了重大让步才得以退出战争。苏俄在《布列斯特和约》中放弃了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等地的管辖与主权。此外苏俄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在《布列斯特和约》中苏俄损失了一百万平方千米土地,此外还有近五千万人口。

  《布列斯特和约》签署之后没有多久,德国便战败。苏俄便单方面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不过苏俄当时也没有能力完全收回已经丧失的土地,原先属于俄国的不少领土上面也建立起来一些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战后宣告独立,芬兰也在一战后宣布独立。俄国人见到了领土就像鲨鱼见到血一样,俄国人对领土有一种天然的欲望。一战期间,俄国人被迫放弃了部分领土,俄国人时刻都想“收回”领土,或者进一步扩展自己的领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疆界相对稳定,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苏联自然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吞并周边国家。苏联一方面积极积攒国内力量,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苏联基本上能和周边国家维持领土现状。纳粹德国崛起之后,苏联积极寻求同英法之间合作关系,但是被英法两国拒绝。被英法拒绝之后,苏联转而同纳粹德国合作。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代表里宾特洛甫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秘密划分了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此界线以西归纳粹德国,以东归苏联。当时的波罗的海三国则处于此界限以东划分给苏联的区域内,芬兰并不在这一条线内。苏德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两国都相互不信任,两国也知道彼此之间必有一战。所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便开始着手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苏联划定的“东方战线”范围基本上沿着这条线,当然苏联也想要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部分芬兰领土。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立即决定建立“东方战线”。9月17日,苏联以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借口也出兵波兰。波兰同时面临两大国的夹击,苏联占领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苏联将波兰寇松线以东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并将其并入苏联。

  苏联占领了波兰部分领土之后,开始着手建立北部东方战线部分。苏联向芬兰提出利用芬兰领土迎击来犯之敌的要求,而且希望在芬兰获得在某些芬兰岛屿上设防的权利。苏联提出这些要求在芬兰看来明显是不合理而且无理,芬兰代表拒绝了苏联的要求。1939年11月份苏联挑起了苏芬战争,也称为冬季战争。战前苏联以为对芬兰的战争不过是一次军事游行,只要苏联大军开到,芬兰就会即可投降。但是令苏联人没有想到的是芬兰的战斗意志如此强烈。苏联前后动用了120万军队,芬兰前后总军队人数也就是20万。苏联历时4个月,一共阵亡军队375491人,才艰难打败芬兰。芬兰被迫同苏联议和,芬兰虽然损失了4万平方千米领土、20%的工业产值、10%的耕地,但是苏联并没有吞并芬兰。苏联没有吞并芬兰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方面是芬兰太硬,苏联当时的牙口还不足以一口吃下芬兰。另一方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定的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并没有包括芬兰,芬兰大部分领土也不在东方战线范围内。苏联出兵芬兰只是为了实现了东线战线的划定区域,所以苏联决定见好就收,积极积攒兵力以应对德国的威胁。

  二战期间芬兰曾经一度投靠德国,而且依靠德国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是二战中芬兰的军事行动也仅局限于收复失地并没有占领苏联的领土,芬兰也没有跟着德国一条路走到黑。1943年德黑兰会议中,美英两国和苏联商量的结果是保住芬兰,由英法两国说服芬兰退出战争。结果芬兰拒绝了英美的调和,拒绝退出战争。苏联在1944年发起反攻,芬兰语1944年9月有条件退出战争。由于英美两国的斡旋加上芬兰在战争中卓越表现使得苏联也不敢贸然吞并芬兰。芬兰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抗争维持了国家独立。苏联最终也没有吞并芬兰,芬兰至今也保持着独立。

  与芬兰相比,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则没有那么幸运。1940年,苏联占领了芬兰部分领土之后开始着手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波罗的海三国的总领土面积也就是17万平方千米,人口也非常少。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同苏联抗衡,苏联于1940年6月分别照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要求三国改组政府,让苏联红军自由同行。三国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实行重新选举新政府。随即苏联军队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三国被迫加入苏联。

  二战爆发之后,三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三国脱离了苏联,三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纳粹德国,甚至把纳粹看成救星。纳粹德国占领该区域之后,继续进攻苏联本土。苏联经过三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将纳粹德国的军队赶出了苏联。苏联军队于1944年再一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军队占领三国之后,在该地区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并且纳入苏联境内。

  其实早在德黑兰会议上面,英美苏三大国就已经探讨苏联的西部边境线问题。苏联坚持把东方战线的大致范围当成自己的西部国境线。波罗的海三国也以法律文件形式被划入苏联境内。二战后,波罗的海三国正式成为苏联领土的一部分。

  但是苏联是好吃难消化,虽然把这三个国家划入苏联境内。但是这三个小国的离心力却非常强。苏联解体之时,这三个小国表现地最为积极。这三国退出苏联之后,并没有加入独联体,似乎要和所有苏联因素说再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之后积极向西方靠拢,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成为西方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波罗的海三国,为何至今仍然痛恨俄国,就是因为他们曾经在二战期间被前苏联侵略过。

  这件事发生在1940年6月14日。

  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此次军事行动,最终迫使三国沦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尽管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时,三国曾被德国占领,但很快又回到苏联手中。

  由此可见,三国与苏联的关系其实是侵略的关系。因此,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事件中,波罗的海三国是率先跳出来推动的,其原因就在于这段历史。

  至于芬兰和苏联的关系,其实情况也差不多。

  芬兰曾属于瑞典王国,在19世纪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强行侵占。趁着1917年十月革命的机会,芬兰人民宣布独立。

  此后,苏联一直想要夺回芬兰,最终在1939年二战时斯大林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迫使芬兰割让了包括北冰洋出海口在内的领土。

  因此,这就是为何北冰洋最近的国家之一,芬兰却没有北冰洋出海口的原因。

  总之,苏联的领土侵占,都是与二战这个背景有关系。

  方圆论坛在线

  很多人都清楚,德国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战争的发起者,贪婪的吞并扩张者。但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二战时期在欧洲,战争的发起者,贪婪的扩张者并不止德国一家。苏联实际上和德国一样,都是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也同样是贪婪的侵略者。在德国侵略扩张的同时。苏联也同样在侵略扩张。只不过后来苏联眼看不是德国的对手,再那么侵略吞并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苏联很无耻的改换了阵营。一个贪婪的侵略者转眼之间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这一转变的过程让人瞠目结舌。

  苏联侵略芬兰要优先于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在德国侵略波兰的同时,苏联也在同时向芬兰用兵。实际上苏芬战争的爆发虽然有苏联方面野心膨胀的原因。但芬兰自己作死的因素更大。在当年苏俄内战和苏波战争中,芬兰趁火打劫夺取了寇松线西北部地区,之后芬兰也一直拒绝承认苏联对寇松线地区的所有权。而且还大胆的对卡累利阿地区宣布主权并不断的挑起边界冲突。也就是说,苏芬战争的起因是芬兰给了苏联借口。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没有了德国这个强大威胁后,苏联政府决心收回寇松线西北部地区,而芬兰政府则坚决宣称苏联占有卡累利阿地区是非法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苏芬战争爆发了。

  苏芬战争中,苏联方面由于大清洗的缘故,整个苏联军队内部有经验的指挥官极度缺乏。整个苏军的军队作战指挥员都十分的稚嫩。有经验的军官多数都被处死了。所以苏联军队在和芬兰军队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外交方面英国和法国严厉的斥责了苏联的战争行为。甚至差一点当时两国就对苏联宣战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英法甚至连作战方案都制定完成了。最终之所以没有真正开战还是因为顾及德国。但即使如此苏联也不敢小看英法的威胁。所以在芬兰认怂割地赔款的前提下,苏联结束了侵略战争。但芬兰人对苏联人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德国一方对苏联实行了残酷的进攻。

  苏芬战争结束后,苏联以构建“东方战线”的名义要求波罗的海三国也就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开通边境让苏联军队自由通行。但当时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基本都是德国纳粹扶持起来的。他们这些领导人在本国实行的独裁统治受到了民众的反对。本身波罗的海三国就内部混乱不清。再加上外部苏联方面的威胁。波罗的海三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之后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的威胁下展开了新一轮的国家领导人选举。由于法西斯扶持的残暴统治在波罗的海三国很不得人心。所以原本德国扶持的三国执政领导人全部下台了。之后由苏联扶持的三国领导人上台。自此之后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了亲苏国家。三国为了不被资本主义政党势力复辟或者防止德国的趁虚而入,三国要求成为独立你的加盟国,并且请求苏联派兵保护。所以苏联顺势就吞并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二战前,世界上弱肉强食,奉行丛林法则,虽然现在世界上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现在的帝国主义起码不像那时候明目张胆,吃相极为难看。苏修就是在二战前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然而,同样是波罗的海国家的小小的芬兰却避免了亡国,其实,苏联不是吞不下芬兰,而是它不想吞。事实上在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前,老毛子的目标是芬兰,为此双方还打了一架(前后打过三架)。

  斯大林的东方战线

  波罗的海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二战前期,苏军占领三国并将三国并入苏联版图,从苏联的角度来讲这是符合苏的国家利益和建立对德缓冲、加大防御纵深的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在其他国家看来,三国的被苏吞并,是被迫的,是苏联和德国媾和之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军事扩张牺牲的产物。

  前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分赃

  纳粹上台后,对于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意图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去与苏联死磕。

  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对此,斯大林表示相当地不满。恰在此时,日本挑起了诺门坎事件。这时候,苏联一方面想要避免腹背受敌,另一方面想保住自己在东欧的利益,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而德国为了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带有分赃性质的条约。条约除了瓜分波兰,另一方面就是德国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控制权。波罗的海国家悲催了。

  笑得多开心,其他小国家该开始哭了。

  第一阶段,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的签约控制阶段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9月16日,波兰政府撤出华沙流亡国外。第二天,苏联以波兰政府不复存在,需保护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出兵波兰。而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对波罗的海三国动手了。

  9月19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拿波兰“鹰号”潜艇事件来当借口,声称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由苏联来保卫它的安全。9月24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谢利捷尔亲率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解除危机,请求和解。苏联政府看时机来临,提出签订互助条约的要求。9月27日,爱沙尼亚政府经受不住苏联步步紧逼的强大压力,不仅苏联提出的所有要求得到了满足,而且《苏爱互助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也由双方于9月28日订立。

  在《苏爱互助条约》签署后,拉脱维亚成为充满野心的毛子的下一个猎物。很快,拉脱维亚顶不住苏修的压力,10月5日,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条约内容与《苏爱互助条约》类似。

  苏爱、苏拉条约签订后,就轮到立陶宛了。本来按照苏德秘密协定,德国的势力范围本包括立陶宛。但是苏修这时候胃口大开,顾不上吃相难看。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什斯抵达莫斯科,斯大林要求以苏爱、苏拉条约为蓝本,签订一个互助条约,条约有效期20年。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团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订案,并签订了《关于维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苏爱、苏拉条约内容与此条约相同,苏联驻军可达2万人。

  面对强大的苏联的恩威并施,波罗的海三国敢怒不敢言。

  第二阶段,正式兼并阶段(1940年5月到8月)

  虽然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开始时,苏联一直严格的遵照条约的内容,只在这三个国家驻军,却丝毫不干涉三国的内政问题。这也让波罗的海三国渐渐放松了警惕。不过,随着德国不断西进,斯大林开始担心德国可能会随时调转枪口了。于是,他改变了过去信守条约的政策,开始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做准备。而斯大林对于这一切的要求是,“我们不要将他们苏维埃化,而是要他们自己加入苏联。”

  1940年5月25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立陶宛,声称苏联红军战士在立陶宛失踪,要求立陶宛彻查。立陶宛政府为防止事态发展,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千依百顺。但是苏联人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不断促使冲突升级,立陶宛调查机关想与其进行任何合作均遭拒绝。

  苏联甚至污蔑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1934 年9 月12 日订立的同盟条约是反苏的,而实际上苏联当时承认了这个条约。而莫洛托夫就更夸张了,竟然发表声明,说立陶宛在边境集结兵力,准备进犯苏联。这种鬼话估计谁都不信,立陶宛全国军力还不如苏联驻军人数多。苏联如此,只是为了给立陶宛政府继续施压。他们给出了解决冲突的办法,其中核心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组政府,否则,苏联红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

  立陶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苏联最后通牒到期前15分钟,莫洛托夫收到乌尔布什斯的通知,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之后,苏联故伎重演,于6月16日向拉脱维亚公使科钦什和爱沙尼亚公使列伊递交了声明,指责两国签署的波罗的海协定,提出两国成立新政府并同意苏联的驻军要求,限令在6个小时内做出答复。两个小国的政府势单力薄,只得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苏联的要求,原政府宣告辞职。而苏联红军也相继进驻波罗的海三国,至此,这个三个国家已经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7月14日,波罗的海三国同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且主动申请加入苏联。就这样,斯大林的愿望也成真了。8月3日,苏联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欣然决定接受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的请求,让他们成为苏联的一员。

  立陶宛人“热烈庆祝”加入苏联

  早在1939年的9月,苏联按照与德国的协定瓜分了波兰;在1940年的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随着7月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斯大林的东方战线建立了。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芬兰,是欧洲大陆最北面的国家之一,国内密布着森林、湖泊与沼泽,景色十分迷人。虽然靠近北极圈,但是由于暖流的经过,使得这个国家在冬季不至于冷得无法住人。

  在中世纪,芬兰被强大的波罗的海霸主瑞典所控制,是其东部的一块行省。其后,俄罗斯帝国开始走向强盛,与瑞典展开了漫长的争霸战争。贪婪的俄国沙皇对芬兰这块富饶的土地很感兴趣,于是芬兰成了瑞典和俄罗斯拉锯的战场。

  1808年,俄罗斯帝国对瑞典发动战争,并派出24000名士兵进入芬兰。几经鏖战,俄罗斯终于占领了芬兰全境。从这时候起,芬兰就被纳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之内。好在芬兰有一位曼纳海姆男爵,他亲自到圣彼得堡游说沙皇,最终说服亚历山大一世,使芬兰成为俄罗斯领域内一个自治的国家。芬兰有自己的宪法、法律、行政和宗教体系,和俄罗斯帝国共用一个君主,也就是沙皇。从这时起,沙皇漫长的头衔中,又多出了个芬兰大公。

  第一战,独立

  十月革命后,苏联爆发了内战。随后,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纷纷独立了出去。与其他地区独立不同,芬兰人认为自己的独立是合情合理的。芬兰之所以加入俄罗斯,是因为他们封沙皇为主。既然现在沙皇退位了,芬兰再也没有与俄国联合的基础。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而苏俄领导人列宁在24天后,承认了芬兰的独立。

  但是苏联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芬兰呢?于是从1918年1月27日到1918年5月15日,芬兰的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支持下发动起义,与该国的“白军”展开战斗。芬兰白军的领导人是曼纳海姆,也就是1808年曼纳海姆男爵的后代。此人足智多谋,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屡次挫败芬兰赤卫队以及披着芬兰人外衣的俄国人。不久后,芬兰白军获得了全面胜利,芬兰共和国的地位也稳固了下来。

  第二战,战胜后割地求和

  苏俄内战结束后,苏联进入恢复时期,暂时不想在芬兰节外生枝,免得引发英法以及瑞典的干涉。1920年,苏芬双方签订《多尔帕特条约》,双方解除了紧张的状态。北极熊进入了冬眠期,随时等待着重新张开利齿的那一刻。

  芬兰的不幸是它距离俄罗斯太近了,特别是苏芬边界不远处就是俄国的心肝宝贝——圣彼得堡(苏联时称列宁格勒)。

  1939年,苏联为了在地理上确保列宁格勒的绝对安全,趁着欧洲局势混乱对芬兰进行敲诈勒索,遭到了芬兰的拒绝。苏联提出的条件是:用一块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芬兰一块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置换,同时还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猛一看这一置换方案对芬兰而言是大赚,但是苏修的根本目标其实是租借汉科半岛。

  斯大林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苏芬双方签订互助条约;2.将芬兰汉科半岛租给苏联做军事基地;3.将卡累利阿的部分地区割让给苏联;4.拆除卡累利阿地峡的防线;5.割让芬兰湾部分岛屿;6.苏联将卡累利阿的部分领土补偿给芬兰。

  看看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就是签订了互助条约后一步步的亡国了。

  图下方就是汉科半岛。一旦控制了汉科半岛,芬兰湾就可以说成了苏联内海。

  于是,恼羞成怒的苏联对芬兰发动了入侵,试图用武力将芬兰纳入版图。1939年11月30日,苏联大举进攻芬兰,著名的冬季战争爆发。

  芬兰和苏联的力量对比非常悬殊,芬兰人口只有350万,数量甚至还不及苏联的军队数量。苏联军队中装备有大量飞机、坦克与火炮,而芬兰人的武器相当陈旧,甚至还有1877年的火炮。即便如此,芬兰人仍没有惊慌失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才是正义一方,士气相当旺盛。芬兰在战场上打得相当好,打得苏军丢盔弃甲。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世界第一狙击手,在冬季战争中击杀542名苏军,其战斗生涯中共狙杀705人。

  但是芬兰毕竟是小国,虽然德国、英国、法国以及瑞典都扬言要来支援,但从实际来看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最终,最终苏联出动大军,苏军的飞机大炮炸毁了曼纳海姆防线,芬兰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割让了将近10%的国土。苏联付出重大代价后惨胜(伤亡37.5万人),巨大的伤亡,迫使苏联放弃了吞并整个芬兰的计划,勉强承认了芬兰独自自主的地位。

  苏联赢得“丢人现眼”,在国际上沦为笑柄。同时,苏军糟糕的战场表现也让希特勒由此看轻了苏军,为日后侵苏坚定了信心。

  第三战,且战且退,被迫求饶

  1941年6月22日,德军执行其谋划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芬兰人在德军发动进攻的当天中午,才得到了通报。希特勒宣称,要与芬兰人组成同盟,共同进攻苏联。而曼纳海姆断然否认了自己与德国结盟,宣布严守中立,直到这个时候芬兰还不想和苏联撕破脸皮。

  芬兰还没参战,苏联的飞机就打了过来,对芬兰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在苏军的轰炸下,芬兰人终于在德军的配合下出动了,他们在爱国精神鼓舞下,一鼓作气收复了所有的失地,列宁格勒已经指日可望。但是在这个关头,曼纳海姆命令芬兰军队停留在苏芬边境,不再向前开进。芬兰人认为,自己收复失地的目的已经达到,不想进行节外生枝的战争,即使希特勒一再请求,也不为所动。

  1943年3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全歼,曼纳海姆敏锐地意识到德军败局已定,退出战争的机会已经露出曙光。于是,芬兰与苏联展开秘密和谈,但是苏联人一再强调,芬兰人必须退回到1940年的边界,否则不可能与之单独媾和。

  1944年6月,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全面猛攻,此时苏军早已脱胎换骨,武装到了牙齿。芬兰军队抵挡不住苏军的进攻,开始节节败退。其后,芬兰人逐渐稳住阵脚,并着手发动反击,苏军再一次被芬兰军队打得丢盔卸甲,损失竟然达到11万多人,远高于芬兰损失的3万人。但是这只是一场战术上的胜利,面对强大的苏军,芬兰的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英美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于是,芬兰利用苏联急于早日打败德国的心理,主动认怂,表示一切都听老大的。

  1944年9月,芬兰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向在芬兰国土上的德军开火。德军且战且退,一路烧杀抢掠,并在芬兰的国土上密布地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

  战争结束后,芬兰向苏联保证:“再也不为资本主义国家做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桥头堡。”同时芬兰,还不得不接受苏联人苛刻的战争赔款,还有进一步的领土割让。战后,芬兰没有加入北约,反而加入了苏联主导的“经互会”,与苏联关系紧密,成为了苏联事实上的卫星国,但是,芬兰保住了独立!

  1940年的苏联

  1.芬兰的地理位置

  二战后,苏联势力推进到德国,东欧几乎都成了其卫星国,而芬兰的地理位置偏北,并不在苏联向西方扩张的主路上。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大陆而不是北部偏僻的芬兰,所以苏联没必要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和芬兰较劲。

  2.西方的干涉

  英美在芬兰问题上态度非常强硬,英美特别是英国并不希望苏联吞并芬兰。丘吉尔不愿意让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过大,想保留芬兰作为牵制。芬兰的邻国瑞典对芬兰的事也非常关注。苏联在芬兰问题上的让步也是给西方一个面子。

  苏联名义上让芬兰保留独立,实则在外交上控制芬兰,使之丧失对苏联任何潜在的威胁的可能,让其无害化,即有名的一个术语:“芬兰化”。

  3.芬兰付出的惨痛代价

  芬兰为了维持国家独立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为了让苏联放弃继续进攻芬兰,芬兰人同意了苏联人提出的苛刻条件。按照两国约定,芬兰让出了部分土地,并承担了巨额的赔偿,而且同意亲苏势力上台。亲苏势力上台后,芬兰很快采取了倒向苏联的政策,成为了一个铁杆的亲苏国家。芬兰选择了投靠苏联,苏联自然没有必要为难芬兰。二战后,苏联和芬兰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和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差不多。这也是苏联能默许芬兰独立,大度的放芬兰一马的重要原因。

  4.苏联为了避免麻烦

  芬兰与苏联的三次战争虽最终都是芬兰战败,但是苏联也由此认为芬兰这个家伙不好惹,是个脑后长反骨的。如果强行吞并,搞不好后患无穷。

  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当初能学芬兰那样坚决抵抗,也许也能让毛子知难而退,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但是一切无法假设。在那个时代,小国、弱国的命运是何等悲惨。不过,现在也差不多,只是换了形势,不听话就给你搞个颜色革命,或者给你发射几发巡航导弹,背后如果没有靠山,小国的命运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芬兰虽然小,但是芬兰人很伟大!

  毛子虽然被称为战斗民族,但是芬兰人表示不服!

  最后,来一则著名段子:俄国侦查兵发现了一个芬兰人,派了一个营去攻击,结果俄国人大败。俄援军到达后,询问发生什么事,奄奄一息的俄军官说:“侦查失误,对方有2个人!”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

  以前这三国在沙皇俄国统治下,一战后纷纷独立。苏联在与德国交好期间出兵占领了三国。但没过多久苏德开战,这三国投向德国,而且组织雇佣军加入德军对苏作战

  因为芬兰没有加入苏联社会主义联盟,而其他三国是十五个联盟国之一,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