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官三代杜甫,模仿李白出门游历,花了他爹大半辈子的工资;旅游途中,追星李白,求仙问道,基本耗尽家财;高考落榜,仕途不顺,把最后的钱都用来打点权贵了。

  杜甫,少年风发,游山玩水;中年落魄,仕途不顺;晚年流浪,病逝舟中。这个与李白执掌语文课本半壁江山的男人,了解他之后,你会明白,什么叫大写的穷。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杜甫自小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并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展示了鲜有的老成。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的天赋也得益于他诗书世家的背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曾受武则天的赏识,被召入京师,授著作佐郎。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唐玄宗时期,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五品。而杜甫一家,是晋代大文学家,亦是名将杜预的后代,可谓是官宦世家。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看过吴道子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的社会阶层比较高,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完全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忧愁过。

  十五岁的杜甫,还是少儿心性,日日奔跑玩耍,上树摘果,日子惬意快活。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时,杜甫不愿再困守于洛阳,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从此之后,花钱似乎成了杜甫的主要目的。

  公元731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23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依旧打包好行囊,准备进行第二次远游。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

  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流传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终有一天,会站在胜利的顶点。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从19岁的少年出游,到29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他回到了洛阳,在首阳山下建造了陆浑山庄。

  期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二子一女。

  公元744年,已经33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

  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临别之际,两人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三人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千古佳话。

  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当年的李邕,已经68岁高龄,早已名满天下,而33岁的杜甫,初出茅庐。得李邕的赏识,对杜甫来说也算是知遇之恩。

  李邕不仅赏识杜甫的才华,更是对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赞赏有加,流露出崇拜之情,这让杜甫志得意满,引以为豪。

  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是,李邕有感于当时的官场黑暗,奸相李林甫当道,劝说杜甫不如寄情山水,快意生活。

  但是,当时的杜甫只想,入仕为官,一展抱负,即便是龙潭虎穴,他也要去闯一闯。然而,他不知道,李邕口中的李林甫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

  这是杜甫的第一阶段,少年意气风发,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幸事,他得遇其二,可以说,这是杜甫最为轻松惬意的时期。

  他的家族,他的父亲,不仅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在情感上也给予支持,这是杜甫最大的资本,也是杜甫的后路。

  相比于李白,十几年,仕途上的求而不得,对于还年少的杜甫来说,机会唾手可得,他完全有科举的资格,顺利进入仕途,为官作宰。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背道而驰。

  公元745年,在李白的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

  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35岁的杜甫终于意识到,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于是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747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

  这次的考试,唐玄宗首次将诗赋加入了考试中。自视甚高的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

  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完全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深知,此次考试,由皇上亲自过问,如果有考生大加抨击他的恶行,那他的官位与性命就有可能不保。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举荐。

  这是杜甫为了仕途,千金?散尽?的动机。

  杜甫初到长安,因着祖父与父亲的盛名,加之杜甫自身的才华,结交了许多权贵,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

  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便是如此。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于是,在郑驸马的宴会中,杜甫写下“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当时,刚擢升为尚书左丞的韦济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生活于长安的底层,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杜甫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

  此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而此次的矛头更是指向了,时年70岁的北海太守李邕。因政治理念不同,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李邕生前的劝谏犹在耳边,而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时刻铭记于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公元751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

  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

  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大礼赋》,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在杜甫的《莫相疑行》中,将这一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李白以为自己终于能得皇帝赏识,入仕指日可待。

  但是,他低估了李林甫想要打压异己的决心。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

  44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官职。河西尉这个官职,是个九品小官,主要的职务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

  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杜甫,贴近百姓生活,能为民请命,从基层干起。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演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

  长安的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但是,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

  原来,是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他尚且身有官职,儿子还被饿死,那底层的黎民百姓又当如何?

  这是杜甫的第二阶段,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如果说,生逢盛世,年少时期的杜甫还如李白一般,有着壮志未酬的豪情。

  那么,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杜甫的诗已经有了质的转变。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一场叛乱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将大唐从盛唐美梦中惊醒,杜甫从此也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安史之乱”。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

  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直奔西蜀。在马嵬坡上,唐玄宗的随行将士陈玄礼兵变,斩杀了杨国忠,并逼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

  但是,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757年2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这是杜甫在行路时写下的,可见这次的出逃,杜甫是赌上了性命。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

  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左拾遗的职位。根据《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房琯,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9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张镐的劝说下,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公元758年6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杜甫也因此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连年的战乱,让底层的百姓苦苦挣扎求生。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这是杜甫的第三个阶段,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一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见过了安史之乱和灾荒带来的连年灾祸时,看着朝廷无所作为,欺压百姓时,杜甫对政治,对大唐彻底的失望了。

  他辞去梦寐以求的官位,带着妻儿,企图寻找一处宁静之所,归隐山林,肆意生活,只求得一份心灵上的慰藉。

  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同年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

  他疾呼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1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2年后,杜甫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严武将杜甫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

  一个本该裘马轻狂的文人,此时却要为五斗米折腰,让他苦闷不已。更让他难受的是,他的家人时时挨饿,已顾不得父子纲常。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

  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杜甫的创作热情到达了顶峰,创作出四百多首诗歌。

  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

  这年冬天,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这样的结局,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杜甫生于官宦世家,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的宠臣,但是因神龙革命,与张易之深交而被流放岭南。在古代,流放是一项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杜审言被革去官职,其产业也是被充公的。

  即便是后期恢复了修文馆直学士,这也不是肥差,所以杜甫家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留存下来的祖产了。

  到了父亲杜闲时期,杜甫家中可以算是小康阶级的。杜闲官至五品,在唐玄宗时期,不光有俸禄,还有俸米和田地。

  按照当时五品官员的俸禄,杜闲一年有200石俸米和9200钱。按照当时的一斗米十五钱的单位换算,杜闲的年薪大概在4万钱左右。而且,杜闲要养活五子一女,其实分到杜甫身上的钱并不多。

  所以说,杜甫虽然是官三代,但其实是个不太富裕的官三代,只比平民百姓生活得好一些。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李白相比,杜甫家的经济条件根本不在一个阶层。

  从19岁出门游历,到29岁回洛阳结婚生子,再到33岁遇到李白,再次出游,这十四年间,杜甫没有收入,所能依靠的仅仅是父亲的收入,和祖父留下的家产。

  李白第一年游历天下,就花费了30万,可想而知,杜甫游历十年需要花费多少钱?

  在遇到李白后,杜甫作为李白的小迷弟,追星花钱必不可少。当时的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得到了一大笔钱,但是李白生性豪迈,千金一掷。

  李白有个蹭吃蹭喝的毛病,以此也可以看出,杜甫与李白虽然结为知己,相较于高适而言,其实李白更像是一个前辈,杜甫卑微追星,要支援李白的地方肯定不会少。

  杜甫35岁入长安,求取功名,四处碰壁,与李白一样,他希望靠着举荐能顺利入仕,但是想要结交权贵,必然是要一掷千金,打通门路,广交人脉的。

  所以,杜甫最后的钱都用来打点门路了。在长安困守的十年间,杜甫在被权贵舍弃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就没有了来源,可见是千金散尽。

  这时期的杜甫差点沦为乞丐,为了生存,沿街卖药,寄宿朋友家中,与百姓一起抢折价米。也正是这十年的生活,让杜甫渐渐看清了现实的残酷,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都不在乎钱财,最后却为钱财所困,孤独漂泊,病逝于一条小船里。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少年游历,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游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颠沛。

  后人将杜甫称为“诗圣”,何为圣?

  孟子有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谓之圣。

  杜甫的圣,在于他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

  如果说,谪仙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那么诗圣杜甫,便是那个敢于吐尽人间疾苦词,忧国忧民的实践者。他拥有仁者之心,在中国诗坛羽化成圣,留下无双风华。

  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杜甫的前半生在啃老,中年活得不如狗,晚年相当不如意!

  儿子能被饿死,自己四处漂泊;虽说朋友不少,但财富少得可怜,最后,死在长沙去岳阳途中的小船上。悲惨的是,杜甫的妻子杨氏买不起一口像样的棺材。

  杜甫不是出身名门吗?

  不是后来当了官吗?杜甫的钱到底哪里去了?

  杜甫的前半生,就是混吃等死的角色,四处游玩,不事生产,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杜甫的爷爷是著名的官员杜审言,他在武则天手下被重用,和张易之兄弟两关系相当不错。

  在705年,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就此,唐中宗上位了。不久,武家人、武则天的亲密之人们,日子都不太好过了,被牵连的还有杜审言。

  公元708年,杜审言病逝了。很遗憾,临死之前都没有见到小孙子杜甫的出生。

  杜甫的爹,名字叫杜闲,先是娶了老婆清河崔氏,并在公元712年生下杜甫。

  杜甫他爹,还是比杜甫官运顺利,在717年,就升为了郾城尉(一个县的公安局长),此后,在732年升为奉天令(县令),737年升职为朝议大夫(正五品下)、兖州司马(地区公安局局长)。

  虽然,杜甫的亲娘死得早,但这丝毫不妨碍杜甫的啃老。

  最为关键的是,杜家有条件让杜甫啃老。

  下面,我们看看情况。

  杜甫在19岁的时候,第一次出门旅游,去的地方是山西临猗。

  这小子一浪就上瘾了,20岁的时候,直接跑到南方去了,这一去就是三年左右。杜甫旅游的开支,自然是起老爹买单了。

  想象一下,我们在二十出头着急于如何找工作的时候,杜甫却在进行“啃老”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偏偏一个公子哥。

  23岁的时候,杜甫回来了,因为要考试,参加所谓的“乡贡”,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杜甫不得不重视。736年,杜甫去考进士了,结果名落孙山。

  那个鲜衣怒马,在外漂泊的青年,终究为自己“执迷于山水风景,忽略了文化课”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737年,杜贤担任兖州司马(地州公安局局长)。杜甫跑去探望父亲,在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顺便写了几首诗,比如《登兖州城楼》、《望岳》、《画鹰》、《房兵曹虎胡马》等。

  其中,最出名的诗句就是《望岳》当中的那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30岁时(741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杜甫娶妻了,找了个副部长家(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女子,此女子姓杨,比杜甫小了十多岁,这是真正的老牛吃了嫩草,但在那个年代,无所谓,关键是门当户对,都是官员之后。

  二是,就在那一年,杜甫老爹杜闲死了。

  这两件事对“浪子杜甫”影响很大,一是有了羁绊,二是“收入”会中断,继续啃老有点难。

  父亲死了,家里的收入中断了,再没有人能源源不断地供他吃喝了。

  习惯是不容易改掉的,杜甫就像后世的徐霞客一样,巴不得用脚丈量祖国的大地。

  结婚没多久,又出门了,看似在寻找机会,实际上是继续他的“流浪的坏习惯”。

  

出身名门的杜甫,晚年为何总是靠朋友接济,他的钱都去哪了?

  公元744年,杜甫在长安碰到了李白,此时的李白刚刚被唐玄宗扫地出门,因为喝酒误了写诗文。

  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李白约杜甫去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不久,两人见到了高适,三巨头见了一面。没过瘾的杜甫,继续游荡,去了山东济南。

  从杜甫的行为来看,这人不顾家啊,常年在外折腾,拿不回几个钱!可惜了在家带孩子的杨氏。

  游荡一番,杜甫回家了。貌似要过一段平淡的生活,实则,杜甫非常不甘心在家呆着。没钱,老丈人家多有照顾,否则,老婆和孩子的日子会过不下去的。

  公元745年,杜甫出门到了长安打拼,就此,拉开了屈辱的10年生活。

  长安大,居不易,大诗人杜甫在长安啥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吃穿都发愁。

  机会来了,公元747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杜甫希望自己的人生得到逆转。

  但是,因为李林甫使坏,提出“野无遗贤” ,导致,参加考试的所有才子全部落选。

  这时,杜甫来长安已经2年多了,他面临一个选择,一是回家,无所事事,过上平淡的生活;另一个选择,继续在长安呆着,不混出名堂,就不回去了。

  当时,长安离杜甫蒲城的家,也就一百多公里,坐马车也好,走路也好,三天左右就能走到!

  而杜甫愣是没有回去,一直在长安混着!

  杜甫要么给别人写写诗赋,换几个钱,要么好友赞助几个钱,过过日子。这是一段悲惨的生活。

  一晃几年过去了,在公元751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唐玄宗准备进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趁这个当口,杜甫写了一篇文章《大礼赋》,就此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于是,让杜甫呆在集贤院等待工作分配。

  杜甫很激动,40岁了,终于可以吃官家饭了。但是,杜甫命不好,又碰到李林甫,他是分配工作的主要干部,因为李林甫对杜甫并不感冒,因此,工作又泡汤了。

  熬了几年,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

  这个小官,是陕西合阳县负责庶务的官员,其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等杂事,和现在比,就是一个县的公安局局长。

  有意思的是,杜甫拒绝了,他不愿意担任河西尉的官职。

  朝廷还是够意思,重新给他分了个活,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就是个看武器库的小官)。

  这次杜甫接受了,毕竟,他也得吃饭,老是拒绝朝廷,也不合适。

  干了一段时间,杜甫手头有了点钱,于是,想着探亲,毕竟出来的时间实在有点长了。

  十一月,杜甫回到了蒲城。

  进门一刹那,杜甫听到了哭泣声,然后,看到老婆哭红了双眼。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那一刻的杜甫非常伤心,十年未回家,回家后面对的竟然是小儿子的死去,而且是饿死的。

  回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居家北迁到了陕西的富县避难。

  在唐玄宗时期,杜甫是没有得到机会的。听说,唐玄宗的儿子在宁夏灵武称帝了(唐肃宗),这让杜甫很兴奋,觉得是个机会,就北上去寻找新皇帝。

  很不幸,这次被叛军抓了,押送到了长安,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王维。因为官太小,叛军没有重视杜甫,放了出去,于是,杜甫继续在长安混着。

  公元757年,郭子仪的大军逼近长安,杜甫认为机会再次来了,从长安城跑出去投奔唐肃宗去了。此时,唐肃宗在陕西宝鸡。

  不得不说,杜甫想法投奔唐肃宗,这棋是走对了。

  就在757年,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个八品官,关键是能长期在皇帝跟前。看来,杜甫的春天要来了。

  一切说明,杜甫的政治才华弱于文学才华。

  当宰相房琯被罢相后(后来被贬到了邠州担任刺史),而杜甫却为为房琯求情。这下把皇帝惹怒了,将杜甫贬职到了华洲。

  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杜甫的心凉了半截。

  759年,杜甫先是到了华州,后到了秦州(天书),干得都不如意,辞了!

  最后,杜甫来到了成都,这里有他的朋友严武。

  这严武来头不小,先任绵州刺史,后来成了东川的节度使。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盖了杜甫草堂。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又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同时做了严武的参谋。因此,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这一年是764年,杜甫54岁了。

  然而不巧的是,仅仅过了一年,严武去世了,杜甫也就没有人罩着了,就此辞职了。

  既然不当官了,杜甫再一次开始了搬家,一路东行,766年到了奉节。

  在这里,杜甫帮助公家看管田地(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顺便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还买了四十亩的果园。

  这些地,光靠自己是种不了了,于是,雇了几个农工,加上自己的家人,一起劳动。

  一个大诗人,官三代,沦落为农夫,这完全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

  种了两三年地,杜大诗人不想干了,继续顺流东去,到了公安、江陵,然后南下到了湖南的岳阳、长沙。

  本来想去郴州投奔舅父,但投靠不成,路上差点饿死,幸亏有当地县令给了些吃的。

  最后,杜甫一家想回到北方,从长沙到岳阳途中,杜甫闭上了眼睛,年59岁。

  杜甫在后世受到大量的追捧,其诗因为现实意义,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可。但在当时,杜甫的拥趸还是有限。

  最让杜甫遗憾的是,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朝中官员,轮到自己了,没当过几年官,早期只能啃老,后期除了不多的工资外,没有几个钱,常常受到朋友们的资助。

  拿3句话来总结杜甫的一生:早年啃老啃得欢,中年混得不如狗,晚年光景有点惨!

  杜甫的原生家庭,应该说是相当有钱。

  理由一: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唐朝的宰相,虽然后来被迫下岗,但是在位期间应该捞了不少。

  理由二:杜甫的父亲杜闲也做了奉天令、兖州司马等职务,虽然不是啥大官,可手里有点小权就有捞的机会。

  理由三:最关键的是,杜甫的母亲崔氏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崔氏出生于唐朝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这可了不得,顶呱呱的名门望族。那个时候谁家娶了五姓七望之女,都会觉得非常骄傲。

  甚至连王公、宰相们都争相排队去相亲,比如说唐朝宰相薛元超,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做媳妇儿。

  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薛元超

  由此可见,杜甫那可不仅仅是富二代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杜甫是有双重保险的官三代、富三代。如此富裕的杜甫,为何到了晚年,却成了一个为了屋上三重茅草,跟村里小孩儿吵架的凄凉老大爷呢?

  我们都知道,李白作为唐朝最潇洒的才子,整天不工作,却还能吃喝玩乐。那么他的钱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还不都是朋友们赞助的嘛!

  李白人到中年,那点家底都被他败光了,从此就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而杜甫,就是李白众多朋友中的一个。

  早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对李白别提多崇拜了,所以有幸认识李白以后,二话不说就掏钱请客,带着李白到处游玩。这笔开销可真不小,毕竟李白大吃大喝惯了,普通的酒他可看不上。

  除了跟李白出去外,杜甫本人年少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出去玩。比如说19岁那年他就去山西坐马车自驾游了一趟,20岁那年杜甫又蹦跶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在这里一玩就是好几年。

  过了几年,杜甫又碰上了李白,于是又请李白大吃大喝了一阵子。甚至在李白的引导下,杜甫还加入了炼丹修仙的行业。这也是个不进账干烧钱的事情。

  如此铺张浪费地搞了这么多年,你觉得杜甫他们家分给他的那点钱,还能够花吗?要知道,杜甫是原生家庭有钱,不是他本人有钱。

  杜甫的原生家庭的确有钱,可问题是,这跟杜甫有多大关系呢?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作为宰相,家财万贯那是少不了的。

  可是杜审言有4个儿子,杜甫的父亲杜闲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就算分家产的时候,杜闲也只能分到四分之一。

  而杜闲的官职就比杜审言小得多了,他自己还有5个儿子。等于说,如果要分家产的时候,杜甫其实也只能分到杜闲家产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杜审言家产的二十分之一。

  这么一来落在杜甫手里的钱,又能有多少呢?而杜甫的母亲崔氏,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早就去世了,因此关照不到长大以后的杜甫。

  杜甫的父亲后来续弦再娶,这家里的钱该由谁来支配,可就说不清楚了。大概率是杜闲娶的继室卢氏在家管钱。

  而且杜甫长大以后,杜闲还没死呢!也就是说,轮不到杜甫来继承家产。除了杜闲每年给杜甫一些生活费外,长大成人的杜甫,从原生家庭压根就拿不到多少钱。

  年少的时候,还能伸手朝家里要钱,等到30多岁的时候,谁还好意思干这事儿呢?杜甫必须要靠自己打拼才行。那么杜甫打拼得怎么样呢?

  24岁的杜甫,开始自己独自生活,他跑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落榜以后的杜甫,并没有继续努力参加科考,而是选择了吃喝玩乐的生活。

  这期间杜甫陆续去了山东、河南等地游玩,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可就是没有挣钱的门路。杜甫就是个读书人,也不会打工更不会做生意,自然是没有挣钱的营生了。

  一直到了36岁的时候,杜甫才稍微收敛了一点,继续跑到长安参加考试,结果由于李林甫玩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所有人都没考上,杜甫自然也落选了。

  这么搞下去不行啊,杜甫便打算开始走后门,他找了不少权贵相助,可惜没有一个能给他好消息的,估计是礼物没送到位。

  40岁那年,杜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写的《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有了做官的资格。可惜又是这个李林甫从中作梗,导致杜甫再次无缘当官。

  杜甫就这么晃悠着,已经晃荡了十多年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吃老本,还不忘娶媳妇生孩子,这一大家子全靠吃老本过日子,这日子能过得下去吗?

  44岁那年,杜甫被朝廷授予了河西尉的官职,好家伙,比芝麻官还要小,杜甫心里很不爽,因此慨然写下了: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朝廷还比较人性化,连忙把杜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给兵器库看大门的。这可算是把杜甫给伤透了,但是没办法啊,再这么混下去,一家人都要饿死!

  44岁的杜甫终于不堪生活的重担,接受了看大门的工作。等到杜甫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这一年饿死了!杜甫内心十分自责,如果他能拉得下脸面,早点做个小官,也不至于把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了!

  实话实说,年少的杜甫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但是自打24岁以后,杜甫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达20年的时间,杜甫都没能找到一份差事做,完全在家吃老本,连儿子都被饿死了。这日子杜甫过得可谓是浑浑噩噩。

  后半生的杜甫,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因为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工作时有时无,所以薪水就更别提了,常常发不出来。

  朝廷自身难保,杜甫又如何独善其身呢?漂泊中的杜甫过上了各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最终打算返回老家。

  结果在湖南的时候,遭遇暴雨,杜甫连续5天都没饭吃!我的天,鬼知道这5天杜甫是怎么度过的,要不是县令送了点东西来,杜甫能当场饿死。

  参考资料:《旧唐书》

  杜甫,官三代,河南巩义人,他是唐朝比较出名的诗人,曾经被人誉为诗圣。

  客观来说,杜甫出身高贵,家境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他年青时到处游山玩水,长期享受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钱不缺地,他们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进项。在那个时代,这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出租土地;开店经商;继承祖辈的遗产;出门做官,既有工资,又有灰色收入。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贷,赚得高额利息……

  不过,他长期脱产,既不上班也不经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亲的收入来过日子。出门游玩,花费是不小的,不仅有酒有肉,还要和一些名人进行应酬,都特别烧钱。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于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亲去世以后,来钱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梦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当了个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职务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没有灰色收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挣死工资的,没有什么本事。长期坐吃山空以后,杜家的祖产和土地都不多了,虽然比老百姓强,却也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因为战乱,杜甫丢掉了所有的家产,还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战乱平息以后,他来到了西南,并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的杜甫,他已经老了,虽有一些名气,但是他个性倔强,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职始终也不高。更为悲催的是,他和当地的节度使不合,因此辞了工作。辞职以后,他没有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田租可收,也无祖产享用。在这个背景下,他住进了多处漏风漏雨的茅草屋。几年以后,他在一个官员的帮助下,终于在奉节定居。

  在奉节,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几十亩果园,还帮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仅雇人干活,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也因此,他终于过上了稳定且安静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远远强于那些中低层老百姓,只不过远不如那些权贵富豪罢了。按理说,杜甫应该安分下来了。但是,他并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巩义老家,接着又开始了出行之旅。

  此时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来源。他无钱继续北上,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个亲戚。不幸的是,由于战乱,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这个亲戚,还几乎陷入了绝境。最终,他病逝于一条小船上,年仅59岁!在那个年代,以杜甫的性格来说,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更难有大富大贵的机会。他既不适合从政,也缺乏创造财富的本事。所以,他只能黯然嗟叹一生!

  我们都知道跟李白齐名的大诗人杜甫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在了一艘破船上,让人悲叹不已,要知道杜甫不像李白身份低下,人家可是名门之后,祖上是西晋的开国将军杜预,祖父、父亲都在朝中做官,杜甫是妥妥的官三代,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的钱都去哪里啦?

  杜甫的爷爷名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书佐郎,是近体诗的奠基者之一,看来杜甫的诗才是有良好的基因传承的。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唐玄宗时期做到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正五品官员。杜甫从19岁开始云游天下,23岁参加科考落榜,接着当驴友,一直到29岁,那时候虽然景区不收门票,但是路途上的公交费、伙食费以及结交朋友的一系列开支还是很大的,杜甫又一直没有工作,所以这部分旅游费用都是靠祖上的家业以及父亲的资助来实现的。杜审言参与了神龙政变之后,被流放岭南,家产被充公,所以他爷爷没有给他留下多少钱,他父亲官居五品,年收入也就大概是4万左右,但要养活五子一女,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富裕。所以,杜甫这样的家庭能支持他游山玩水十个年头,可谓家财耗尽。

  杜甫到了29岁回到家乡洛阳娶妻生子做回了正常人,结婚生子也是要花一笔钱的,之后他又遇到了偶像李白。杜甫在比他大11岁的诗仙面前自然是个弟弟,刷礼物是必须的,同吃同喝同游买单也是必须的,这都是要花银子的。李白可是一掷千金的主,杜甫要结交这位大咖,不出血是不可能的。二人共同的爱好便是一醉方休,没有酒是没法做事的,也是没有办法结伴同行云游天下吟诗作对的。熟悉李白的都知道这位才子有蹭吃蹭喝的毛病,到了杜甫兄弟这儿他也照吃不误。33岁的杜甫好不容易进长安第2次赶考却又遇到了李林甫奸臣当道,满朝才子居然没有一个人被录用,之后,杜甫只能是走举荐之路,那便是在长安城大把大把的撒银子来结交权贵,让更多的人只认识自己的才华,以图有地位的人给予推荐谋个一官半职。

  杜甫银子都散了,但迟迟等不到做官的消息到来,他在长安实在带不下去了,最惨的时候,不得不靠沿街卖药来维持生活,再者,就是靠朋友的接济。44岁以后,杜甫才迎来了转机,他献给唐玄宗泰山封禅的大礼赋终于打动了皇上,但最终只是当了一个河西尉和参军的低级管理。大家都知道在唐代做官的俸禄远远没有宋朝的官员肥厚。杜甫还有两儿一女要养育,官场的颠沛流离致使杜甫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漂泊不定的杜甫到了成都之后还是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建立了杜甫草堂。之后杜甫又流落到了夔州,在当地官员都茂林的资助之下,租了一些民田,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杜甫59岁时,他已经贫病交加,日夜思念故乡,最终登上了一条回洛阳的小船,最后病逝在了这条小船之中。

  杜甫,官三代,河南巩义人,他是唐朝比较出名的诗人,曾经被人誉为诗圣。

  客观来说,杜甫出身高贵,家境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他年青时到处游山玩水,长期享受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钱不缺地,他们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进项。在那个时代,这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出租土地;开店经商;继承祖辈的遗产;出门做官,既有工资,又有灰色收入。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贷,赚得高额利息……

  不过,他长期脱产,既不上班也不经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亲的收入来过日子。出门游玩,花费是不小的,不仅有酒有肉,还要和一些名人进行应酬,都特别烧钱。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于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亲去世以后,来钱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梦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当了个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职务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没有灰色收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挣死工资的,没有什么本事。长期坐吃山空以后,杜家的祖产和土地都不多了,虽然比老百姓强,却也是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突然爆发了。因为战乱,杜甫丢掉了所有的家产,还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战乱平息以后,他来到了西南,并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的杜甫,他已经老了,虽有一些名气,但是他个性倔强,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职始终也不高。更为悲催的是,他和当地的节度使不合,因此辞了工作。辞职以后,他没有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没有田租可收,也无祖产享用。在这个背景下,他住进了多处漏风漏雨的茅草屋。几年以后,他在一个官员的帮助下,终于在奉节定居。

  在奉节,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几十亩果园,还帮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仅雇人干活,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也因此,他终于过上了稳定且安静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远远强于那些中低层老百姓,只不过远不如那些权贵富豪罢了。按理说,杜甫应该安分下来了。但是,他并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巩义老家,接着又开始了出行之旅。

  此时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来源。他无钱继续北上,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个亲戚。不幸的是,由于战乱,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这个亲戚,还几乎陷入了绝境。最终,他病逝于一条小船上,年仅59岁!在那个年代,以杜甫的性格来说,很难有出头的机会,更难有大富大贵的机会。他既不适合从政,也缺乏创造后面只能是黯然默默的度过一生。(只有春光不退色,留起清名在人间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别人酒肉臭,杜甫有冻死骨,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应该没钱。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