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运丰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作者:运丰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武帝)

  “李广难封”,并不是汉武帝的偏见,而是李广自身的问题。

  李广自身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李广治军没有法度,不适应进攻性战役。

  李广同时期的名将程不识曾将自己与李广的治军经验做过总结。

  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意思是说李广治军没有法度,随意性强,只重视感情交往,忽视正规的军纪军规训练。

  尽管程不识为了照顾李广的面子,说李广带兵很少遭遇对手的袭击,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处于进攻状态,李广失误很多。

  李广带兵进攻匈奴的时候,多次遭遇失败,甚至还有过全军覆没,自己被俘的惨景。

  二,李广格局太小,不适应大兵团作战。

  李广的主要战功或者说黄金时期是在文景时代,文景时代对匈奴的战争主要是防守。

  这个时期的战争特点正好适应李广这种小格局的将领发挥特长,李广也确实在这方面显示了特长,所以名声很大,被视为“飞将军”。

  到了汉武帝时代,都是大兵团作战。都是大迂回、大包抄作战,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卫青与霍去病才适应那种大格局。

  特别是霍去病,深入到匈奴腹地千里之内大迂回、大包抄、大兵团作战,才把匈奴打蒙了头。

  卫青、霍去病之后,西汉与匈奴争锋就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这个时期的李广无论是单独作战,还是跟着卫青作战,都无法适应。

  三,李广居功自傲,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卫青作战,居功自傲,说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与匈奴作战,这一次才有机会和匈奴正面交手,一定要做先锋。

  卫青不同意李广的主张,李广就私自行动,最后因迷失道路,错失战机,影响大兵团作战。

  对于这次行动,汉武帝曾有意提醒卫青,说李广年纪太大,不能让李广单独作战,恐怕失误,影响大局,也影响李广本人。

  李广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执意要做先锋,结果被汉武帝不行言中。

  卫青派人调查李广的过失,李广担心受辱,自行了结了性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不识汉武帝的问题,而是李广自身的问题。

  相反,汉武帝对李广是很包容的,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翻阅《汉书》有关李广的记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老话,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其次,还有个人性格原因。综观李广战绩,勇不必说,其智谋就表现得不够出色,极少以少胜多或以计克敌的战例。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他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

  李广虽然难封,但他效命疆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却让后人敬仰。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立功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准备彻底击败匈奴,他派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作战。李广并未派在出征将领之列。但他壮心不已,自请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同意,派他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出师前夕,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意即不让李广担当主力与匈奴对敌。出塞后,卫青决定兵分两路,自率主力正面进攻,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为东路军,采取迂回堵截,与他两面夹击匈奴。李广深知东路路途迂回绕远,且一路上水草少,部队人吃马喂困难,不能聚结行动。李广请求卫青说:“我自结发(20岁)与匈奴作战,盼望的就是能与匈奴单于交战,今为前将军,愿做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因为在出征前,暗中得到过武帝的警告,皇帝都认为他是一个背时的人,恐怕老天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如果派他当先锋能否取胜,不可预料,再说,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在军中,公孙敖已经三次随从卫青出击匈奴,配合很好,卫青给他请过功,曾封合骑侯,后来在随霍去病攻打匈奴时,因行动迟缓,没有按命令与主帅会合,按军法处斩,赎为庶人,削去侯爵。卫青为了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立功封侯,便决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去打单于,以便建功立业。

  李广是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却不让他主攻,心中十分恼怒,但是军令不可违,只好充作东路军配合主攻。部队行进中,由于没有向导,有时不免迷失道路,会师时,落在了大将军的后面,没能与卫青按作战计划合击匈奴、坐失战机。可是,卫青孤军作战打得也很好,大获全胜,凯旋。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卫青就追究了李广和赵食其的责任。命令他的长史(秘书长)调查他们迷路迟到的原因和情况,查勘他们的行军文书记录。调查清楚后准备向皇帝报告,给他们处罚。

  李广对长史说:“我手下的校尉都没有什么过失,迷路误期的责任全由我一人承担。回去以后我将亲自到你们军府接受审讯。”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后对部下说:“我20岁起就与匈奴交战,大小战斗经历七十余次,这次有幸随大将军出战单于,大将军又令我迂回远行,行军又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60多岁了,总不能还去和那些刀笔吏打官司呀!”说完抽刀自刭。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幼都为之悲痛落泪。

  一代名将李广,就这样陨落了!

  李广难封,汉武帝对他的偏见不是主要原因,李广确实运气不好,让汉武帝也觉得他点背,对他有偏见。但李广不能封侯,很大一部分还是自身的原因。

  李广巅峰时期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这期间,李广在平七国之乱时虽有机会表现,但因私接梁王将印,不受景帝信任。后来被调去守匈奴。

  文景帝期间,大汉国力有限,对匈奴是安抚防御为主。李广镇守边疆,虽然勇武,但都是小打小闹,都没有大规模战役。而且他名声也大,匈奴人一般也不敢招惹他,没仗打就没军功,没军功就不能封侯。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都说李广生错了时代,要是在刘邦时代,万户侯唾手可得。

  到了汉武帝时期,机会倒是来了,这时候李广年龄也大了,最可怕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李广不是一般的倒霉。

  李广数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迷路,要么遇到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跟随卫青的大部分都封侯了,就李广难封。连汉武帝都对卫青说,李广点背,要把他调开,不要跟他一起。谁跟他一起谁倒霉。

  我觉得李广一辈子不能封侯,原因还得从他自身去找。

  第一,李广没政治觉悟。

  李广擅自接受梁王将印,还高调的炫耀,景帝不给他穿小鞋就已经够仁义了,别说封侯了。这种政治觉悟真的是一言难尽,李广应该庆幸自己遇到了个明君,遇到心胸狭窄的帝王,早就没他什么事了。

  第二,李广心胸太狭窄。

  李广罢官期间出去打猎,深夜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不给面子,不让进。后来李广复官第一件事就他调到自己手下杀了。李广心胸如此狭窄,很容易得罪人的。自然很难与同僚们搞好关系,受到排挤。

  第三,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太大。

  大汉分四路出征,李广名气最大,匈奴最怕李广,所以集中主力打他,结果全军覆没,李广被抓。卫青那边就没什么压力,轻而易举的获胜,封侯。

  第四,李广可能名过其实。

  带领小部队,玩点小智慧,与人斗勇,冲锋陷阵是完全没问题的。大规模作战,涉及战略战法可能就有问题。李广出征迷路本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找向导呢?可能他孙子李陵就比他强的多。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被阉,有可能因李陵的关系,美化李广。

  第五,李广的性格太偏激。

  最后一次出征,不服卫青调令,赌气出发,结果迷路,错失战机。卫青作为主将说他几句,向朝廷汇报,他就赌气自杀。当时如日中天的卫青,被他儿子揍了,选择了隐瞒原谅,这心胸真不是李广,霍去病可比的。

  其实李广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汉武帝封了那么多侯,到现在大家提到大汉名将,也就知道卫青,霍去病,李广而已。不仔细了解,我最开始都以为张骞只是个搞外交的文臣,后来看史记知道张骞也打过仗,因军功封侯。谁还会记得哪些人被封侯了呢?

  “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说冯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缘施展,等到机会来时却垂垂老矣,李广军功显赫却始终没有封侯。王勃是想借此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的确,李广作为西汉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令人遗憾,也令人费解。到底是李广的功劳达不到封侯的条件,还是汉武帝对李广心存偏见呢?

  自古英雄出少年。将门之后的李广,少年时期就已声名远播。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李家世代习武,尤善骑射,李广的箭术更是出神入化。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十六岁的李广以良家子弟应征入伍抗击匈奴。李广精通骑射,一入伍就峥嵘显现、出手不凡。他射杀匈奴近百人,斩匈奴首级二十有余,被破格提拔为汉中郎。随后,担任汉文帝的亲军侍卫,又多次立功。在汉文帝狩猎时,李广与猛兽赤身肉搏,汉文帝十分赞赏李广的威猛,说:你若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景帝时期,李广迎来最风光得意的时刻。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更加名声显扬。调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匈奴人闻之色变。匈奴每次侵犯汉朝边境时,都要绕开李广的防区。在担任上郡太守时,汉景帝的亲信宦官来边境督战,差点被匈奴人射死,李广带着一百骑追击匈奴人,射死两人,活捉一人。返回时,遭遇匈奴大部队,他命令士兵下马解鞍,以此迷惑敌人。匈奴人以为有伏击,不敢靠前。李广还一箭射死了匈奴出阵试探的白马将军,吓得匈奴人连忙退军。后来他陆续担任边郡、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因无一败绩且作战英勇、箭法精准而享有“飞将军”的盛誉。匈奴人既害怕他,又敬重他。

  实事求是的讲,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已经达到了封侯的条件。但是,他的时运太差了。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叛乱。在七王之乱中,他立下两大奇功。一为守城之功:他作为梁王的主将,在极度危险的形势下坚守睢阳数月,几乎弹尽粮绝,叛军却久攻不下,为周亚夫组织反攻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二为夺旗之功:在反攻叛军最重要的据点昌邑城时,他率军冲入敌阵,以一当十,竟夺得叛军主帅军旗,彻底瓦解了叛军军心,赢得了最关键的反击战。仅这两项战功,李广就完全超越了封侯的条件。

  但悲剧的是平叛之前,李广被调到了梁王麾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从名份上讲,他成了梁王的属下。如果梁王不举荐,即使李广有再大的功劳,汉景帝也不能绕过梁王给李广封侯。可问题恰恰在于,心直口快的李广把梁王得罪了。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为平息叛乱,不得不倚重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甚至还亲口承诺过:若平息叛乱,将立梁王为太子。梁王也因此特别卖力。平叛结束后,梁王想让李广继续留在麾下,并许诺他登基后让他当大将军。李广不仅没有答应,还劝梁王不要有非分之想。这件事让梁王很不痛快,故而在军功簿上没有推荐李广封侯。就这样,李广错过了最重要的封侯的机会。不过,当时的李广还很年轻,也没太在意,认为以后封侯的机会还很多。

  李广戍边时期,虽赢得飞将军称号,匈奴人谈之色变,但他并没有主持过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因此这个时期的李广是无法通过军功封侯的。李广戍边十多年里,汉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可是,李广凭借个人的能力,打出了名气,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都尉,长达八年之久。等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作战时,李广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这个时期,横空出世异军突起的卫青和霍去病太闪耀了,在他们面前,李广几乎就成了多余的人。在参与对匈奴作战时,不但无功,还闹了很多笑话。

  汉武帝一生尚武,对武将的偏爱远远胜过文臣。据史料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封侯89人,其中将军封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封侯者29人,而其他非军功封侯者只有7人。可见,汉武帝对有军功者是极为厚待的。

  汉武帝对李广没有偏见,更不存在故意刁难之说。汉武帝一继位,就任命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都尉,皇宫大内的安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了李广,可见汉武帝是非常重视也非常信赖李广的。可是,卫青、霍去病太优秀了,他们的新谋略、新战法、新理论确实要甩李广几条大街。特别是在马邑之围的时候,李广错失绝佳的战机,让匈奴单于白白溜走。而漠北大决战时,李广也竟然迷路,确实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汉武帝怎么不念及景帝时期李广的功劳,特别开恩照顾一下老同志呢?汉景帝没有给李广封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梁王没有推荐,另一方面是李广自身的问题,他长久未能封侯后,到处找人诉苦抱怨,搞得世人皆知,让汉景帝很被动。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自然有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汉景帝未给李广封侯,其中的原因汉武帝是心知肚明,自然也不会得罪先皇来替李广翻案。

  要封侯,就要拿出真本事,军功要凭数据说话。汉朝凭军功封侯,需要满足几个硬性的条件:一、斩杀或俘获敌方高级将领;二、率部斩敌首级过千;三、指挥重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四、父亲立功而死,儿子承袭军功。可是在汉武帝时期,李广确实没有什么战功能拿得出手,没有一项符合条件。更何况,军功封侯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动力,汉武帝怎么可能在大战之期去违背原则呢?

  总结:对李广而言,终生未能封侯,确实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对于后人来讲,不管封侯与否,都不影响李广的英雄形象。从李广的历史地位来讲,他是汉匈对战中第一个让匈奴人惧怕的对手,一扫西汉开国以来对抗匈奴的颓势,为后续汉武帝讨伐匈奴树立了信心。

  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正因为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也让后人对他增添了很多同情和惋惜。再加上李广最后自刎而亡,保全了英雄的气节,更增加了悲壮的色彩,从而让后人对他更加崇敬和仰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广难封”是后来的文人说的,并非是汉武帝有偏见,而是替李广说话的人,心态有问题。

  确实,一提到西汉的名将,李广的知名度绝对是可以排进前三名的,在更多的诗篇中,对李广的推崇也是层出不穷,比如

  提起西汉的名将,按知名度李广可以排到前三,在很多诗作中,更是对李广推崇备至,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再比如高适的《燕歌行》: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还有王昌龄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由此可见,李广在文人的眼中名气很大,但在事实上,李广的战绩是远不如卫青、霍去病,而且在历次对匈奴的作战中,李广也是败多胜少,以至于到最后连个侯爵都没有封上。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很多诗篇这么歌颂李广,而汉武帝却不怎么待见他呢,是不是有偏见?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李广的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很强,在他身上发生的传奇事迹也比较多。

  李广能被世人牢牢记住,自然有他独特的地方,或者有独特的气质,总是与众不同的,这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史书中,描述李广的传奇经历,武功骑射的比较多,描述卫青和霍去病战功的比较多,这样一对比,李广更容易被人记住。

  在汉景帝年间,某次匈奴大举入侵上郡,由于此地由李广驻守,于是皇上派了个宦官前来学习军事。结果这为宦官某次带几十名骑兵出去,不巧遇到了几个匈奴士兵,按理说自己这边人多,敌人只有几个,能打赢的。

  可惜,最终的战果却是汉军的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这位宦官也是死里逃生,跑了回来。李广得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就去追杀这几名匈奴。

  而且,还真被他追上了,随后李广搭弓射箭,连杀两名匈奴人,还活捉了一个,一问才知道,这三位都是神射手。

  本来要撤退了,结果匈奴几千大军赶到,换别人早慌了,可惜李广并没有慌乱。反而长大光明的就地休息,匈奴军见此,怀疑会有埋伏,反而不敢前进了,随后竟然退了。

  还有一次,李广率兵出雁门关进攻匈奴,但兵力不足,最终战败被擒。

  这对于李广来说,确实太耻辱了,匈奴单于也久闻李广大名,不想杀他,故意羞辱他:

  “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兒马,因推堕兒,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

  换别的人,可能就想办法自尽或者干脆投降了,李广不这样,他没有坐以待毙,一直在装死,并寻找逃跑的机会。

  正在这个时候,匈奴换班了,李广身边刚好换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关键是他骑得马相当不错。慧眼识珠的李广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匹良马,于是趁其不备一跃而起,骑上马就跑了。

  由于这一切发生的态突然了,匈奴人都没反应过来,等意识到李广逃了后,急忙派人追杀李广。此时就是展现李广武艺的时候了,他一边逃,一边搭弓射箭,射杀追击的敌兵,竟然逃出来了。

  就这逃跑的本事,李广算是名震天下了,连匈奴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其次呢,李广这个人也为官清廉,受到士兵爱戴。

  史书记载: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

  李广这个人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作为将军,也没有骄傲自大,平时也跟士兵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即使得到了奖赏,他也不独吞,而是分给下面的士兵,所以在军中的威信很高。

  而且,除了自己的俸禄以外,李广也没有贪污军饷的情况,家中也没余财,也谈不上什么家产。

  有一个这么清廉的领导,底下的士兵自然对他十分尊敬,即使李广经常打败仗,但在士兵的心中,他的凝聚力和威信也一直没有减退。

  再看李广的死因: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奉命再次讨伐匈奴,这一次,李广也跟着去了。

  只是如今的李广年事已高,已经无法胜任先锋的角色,所以卫青让他迂回包抄,协助大军战斗。但倒霉的是,李广竟然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好不容易走到了汇合点,却早已贻误战机。

  李广自尊心多强啊,哪里能容忍这样的错误,一怒之下,还没等问他罪呢,竟然就自刎谢罪了。

  虽说李广的错误难以被原谅,但是若细细分析,为什么他会迷路,为什么他没有向导,会不会是有人故意使坏呢?

  确实,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这样怀疑的,所以在得知父亲的死讯后,他就把这个仇恨记到了卫青身上,毕竟李广就是死在了卫青的大帐内。于是某次机会,李敢碰到了卫青,竟将卫青打伤,为卫青因为某些原因,也并没有声张。

  卫青不声张,他的外甥霍去病可不干了,于是在某次狩猎的过程中,霍去病“失手”射杀了李敢。但这件事在汉武帝眼中,并不是大事,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李广的战绩确实无法封侯,但他本人却从没放弃过战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就是李广最真实的写照。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文人替李广抱不平,我想还是跟文人本身有关系:

  毕竟文人嘛,总是有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他们会把一些悲壮英雄拿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项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也写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类型的文人,会把自己的不得志通过历史人物抒发出来,毕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大李广的战绩,来哀叹命运的不公。

  至于汉武帝有没有偏见,这应该是有的,不然李敢也不会被霍去病射杀,还没事。至于为什么不封李广,我想,应该是还没达到汉武帝的标准吧。

  论战功李广最该封侯。之所以没有封侯,时运不济此其一,谋略稍逊此其二。

  《李 广》 李凤杉 画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善用箭,杀敌众多,升为汉中郎,以骑士侍卫文帝。多次随帝射猎,格杀猛兽。景帝时,辗转任边域七郡太守,威震北方。匈奴入侵上郡,广率百骑与敌数千骑遭遇,兵士皆惧欲退,广令前进,下马解鞍。敌疑而不敢击,引兵自退。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前129年,率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以网络将其卧放于两马间,送交单于途中,广佯死,乘隙跃起,夺马逃回。后任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飞将军”,数年不敢犯边。前121年,率四千骑出右北平击匈奴,行数百里,为左贤王四万骑围困,毫无惧色,布圆阵与匈奴对射,自用强弩射杀数敌,后援兵至,匈奴逃遁。广为将廉洁,赏赐常分于部下。对兵宽缓不苛,士兵甘从其死。

  《云卜论李广》 秦之韵 书

  云卜(我)先生曰:士卒不尽饮不进水,士卒不进食不尝食。爱兵如子,深得军心。戎马一生,威震匈奴。大漠千里,黄沙滔滔,迷途失道,愤疚自裁。虽未功成封侯,仍是千古英杰。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有封侯?是汉武帝的偏见吗?

  汉武帝本来是不想用李广的。我们看看汉武帝用的都是什么人就知道了。卫青,马夫出身;霍去病,卫青的外甥;控制司法的汤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桑宏羊、儒学宗师的董仲舒、还有逼杀前妻的朱买臣,这些人都是出身寒门,这是让人值得注意的地方。

  帝王用寒门,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要改革,就是要向豪门开刀。秦始皇用李斯、李世民用马周,都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无一不是利用寒门来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来冲击贵族豪门的势力。去看看汉武帝一生都在干什么事,我们也能知道。用寒门士卿来把控朝堂、用“削藩”来推进中央集权、用北击匈奴来收兵权,用董仲舒来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按理说,李广作为豪门出身已经没有机会了的,但是老将军心心念念一忘封侯,最后汉武帝还是答应了。

  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深入漠北,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刚开始汉武帝是不同意的,以他年老不允许他随军。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汉武帝的想法,李广确实威名赫赫,但年老了,容易出现三长两短,这会极伤大军士气,因为李广已经成为了军中的一项标杆,他如果战死沙场了,肯定会震动军心。

  二来李广虽然名气大,但从另一位名将程不识评价“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可以看出,李广并不适合统数十万大军。李广带兵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虽然他的士兵乐于为他效命,但不适合就是不适合,不信去看看霸王项羽、飞将军吕布的下场就知道了。

  数十万大军行军,这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烦琐,正所谓“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不能不让人担心,也不得不烦琐。就算大战时,士兵也不是凭着勇武各自为战,而是要做到“如墙而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能独退”,我想李广的“带兵简易”应该是汉武帝拒绝李广的原因,而不能说是汉武帝对李广的偏见。

  汉武帝十余年的运营,才有了北击匈奴的资本,这由不得他小心翼翼。李广一旦败了,那就是不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把数十万大军丢在他手上,那才是汉武帝的不负责任,虽然这句话太绝对了,但既然有了卫青,那汉武帝肯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怎么说,李广最后还是出征了,他和卫青一起,汉武帝应该是想让李广过去也沾沾光,然后给他封个侯。但是在行军的过程中,李广要正面对阵匈奴,然而汉武帝早就吩咐卫青不能让李广正面对阵。于是卫青下令李广去东路承担夹击的任务。

  李广一怒之下,带兵走了,结果就出事了,竟然因为没有安排向导,或是向导死亡,于是迷路,史书记载的是“军亡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广错过了这一场大战,而卫青果然不负帝心,他正面迎击匈奴,大破敌军,威振敌胆。

  个人觉得,汉武帝的安排没错,《孙子兵法》通篇都在讲,想要不打败仗,就要少犯错误。李广作为名将,竟然因为向导问题迷失道路,这是低级错误啊,如果把大军安排给他来带,那后果真不敢想。

  这一仗打胜了之后,卫青问了一下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认为卫青另有算计,于是自尽了。你看这又犯了“将不可因怒而兴师”的错误,之前是因为发气就不听号令,结果因为“军亡导”而迷路,最后被问两句又自尽了,这就让“名将”这个词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汉武帝用人有他的独到之处,特别在北击匈奴这一个伟业上,汉武帝并没有犯下太多错误,这也是他北击匈奴能够成功的原因。李广没能封上侯,他本身还是有太多的过错,跟汉武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于后人作诗“若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又或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句子,作不得数。对于读史写史的人来说,这样的句子太过于浪漫,不利于用来“盖棺定论”,毕竟是诗人做的诗词,总有太多唏嘘。

  文——千古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运丰机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